中國臺灣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發現蝦抗體
中國臺灣島內養蝦產業經常受染病影響,成大生物科技研究所副教授王涵青發現蝦子體內的類抗體分子Dscam,并研究出啟動機制,未來一旦成功開發出疫苗,可望改變整個產業。
成大昨天指出,王涵青的這項研究不僅有產業發展潛力,也改變過去認為無脊椎動物沒有抗體的學理論點。
Dscam全名是唐氏綜合癥細胞黏附分子(Down syndrome cell adhesion molecule),王涵青表示,過去認為只有人類等脊椎動物才有抗體,經由疫苗注射激發后,對抗疾病,2000年時國外學者在果蠅體內發現Dscam,是一種類似抗體的分子成分,但究竟與疾病之間的機制及如何啟動都*不清楚。
她與團隊從5年前開始研究,發現蝦子體內也有Dscam,且從蝦子常見的病原中篩選出蛋白質,可激發Dscam,達到類似疫苗的效果,但不像人類疫苗對單一疾病具長期保護效力,而是能廣泛地提供約2到3個月的保護力。
王涵青強調,Dscam對蝦子的保護效果,必須同時配合飼養環境的管理,才能讓保護效力達到,據國外研究,兩者能夠配合,存活率可提高8成。
不僅可以開發蝦子的疫苗,也可以做為蝦子疾病控制的指標,她表示,過去養蝦業者都是根據經驗,投藥預防病變,但效果不一,有時投藥仍大量死亡,新的技術可監測蝦子體內的抗原高低,獲知投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