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為大型城市防控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示范。”
“1000張的負壓*估計只在深圳有,但是估計你們這個東西沒用,因為你們防控能力太強了。”
8月2日,上海疫情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深圳特區報和讀特記者專訪時,不僅頻頻點贊深圳疫情防控舉措和能力。
深圳在疫情防控期間,人員體溫監測、病例接觸者的活動軌跡、避免人員近距離接觸、復工復學、無接觸通行等成為了防疫工作的重要議題,也成為了安防企業的主要發力點。今天我們一起盤點:在安防領域的防控工作,深圳都做了什么?
1、高科技測溫排查
出入口測溫作為防控的“第一關口”,紅外測溫儀擔當主角。在機場、車站、醫院、學校、市政單位、小區等場所,深圳全面布置測溫系統,人流量較少的公共場所均有手持測溫計。對人流量較大的場所,配置紅外熱成像測溫儀,可以進行多人同時測溫,在人群通行時快速鎖定高溫人員。
產品多來自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安防*,海康威視早在兩年前公司就布局了紅外熱成像人體測溫產品,還衍生出了測溫閘機、手持測溫儀等產品。
2、視頻監控及防控服務平臺
通過給重點區域進行監控全覆蓋,全面掌握重點關注人群的精神體征、狀況了解、行蹤監控等,實現無接觸式的關懷。疫情防控平臺在疫情可視化、涉事人員追蹤、病毒傳播趨勢估測等方面也大顯身手。
比如,宇視科技的“特殊人群的遠程關愛方案”,能幫助醫護人員和家屬實時了解隔離人員恢復情況,實現遠程關愛,讓疫情防控有溫度;大華的“社區居家隔離人員管控方案”,實現從電梯、室內、室外等場景全覆蓋管控;高新興的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可識別疑似感染人員及其密切接觸者,并實時跟蹤其狀態。
3、公共場所無接觸通行
病毒除了空氣傳播外,另一大重要傳播途徑就是接觸式傳播,所以在公共場所建立無接觸通行機制尤為關鍵。通過刷二維碼、CPU卡片等具備無接觸特性的通行介質實現人員出入;通過智能預約系統,人員從手機端預約,審核通過后,才能出入對應區域,實現人員分流、錯峰的管控;通過給電梯安裝無接觸裝置,“凌空一指”實現所有乘梯動作。
比如,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每天有大量游客涌入,為了讓游客分批次出入,降低交叉感染風險,推出了智能預約功能。目前,游客在前往之前,需要在相關軟件上選擇進入公園的時間段完成預約,根據預約短信中的通行二維碼,掃碼進入。
4、其它防控措施
除了以上,還有很多事無巨細的防疫工作,比如高新興的5G測溫巡邏機器人,進行24小時“執勤”,測溫篩查、遠程喊話對講、遠程指揮調度、歷史信息回溯樣樣精通。
透過這次疫情深圳的防疫部署,我們可以看到眾多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前沿的智慧安防產品。當然也由于疫情的突發性,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是處于智能化變革中的安防行業在挑戰中獲得了實踐機會,暴露的問題也指明了安防智能化需要深耕的方向。
進入“令令開門”訂閱號,查看各類《智能門禁和智能訪客的解決方案以及3000+經典項目案例》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