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安德量科技—針對化工廠危化品中毒如何處理,如何預防
閱讀:1174 發布時間:2019-3-26
在生產、使用、儲存和運輸有毒有害化學品過程中,由于非人為因素或非人為主觀因素引起的有毒有害化學品泄漏、燃燒事件,統稱為突發化學事故。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安全規范不健全,措施不到位,設備跑、冒、滴、漏或意外事故,操作人員違規操作或操作不慎及交通事故等。
突發化學事故的主要類型
1.爆燃突發、死亡人數多,常見于煤氣和天然氣。
2.泄漏以中毒損傷為主,常見于危險化學品如氨氣、液lv、lv氣、TDI。
3.井噴少發,但致死率較高。
4.化學性食物中毒農藥、鼠藥等,多發且社會影響大。
突發化學事故對人員的危害
1.中毒化學毒物的種類不同,引起的人員中毒的癥狀和表現亦不同,常見神經毒性、血液毒性、化學性肺損傷等,終導致中毒人員傷殘甚至死亡。
2.燒傷多見于爆燃事故,通常伴有復合傷。
3.窒息主要由窒息性氣體引起,如氮氣、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以及氬、氖等惰性氣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氣等血液窒息性氣體;qing化氫和硫化氫等細胞窒息性氣體;guang氣、lv氣等肺損傷性毒劑。
事故現場的自救互救
1.保持鎮靜,迅速向上風或側風方向移動,及早脫離染毒區。
2.及時穿戴防毒面具和防護衣,或者用濕毛巾、濕紙巾等替代物品遮擋口鼻。
3.qing化物或有機磷毒物中毒人員,條件許可時可現場自行注射抗qing化物或抗有機磷自動注射針自救,也可以由同伴協助注射;傷員應及時外移,至上風無污染區的通風處,去除污染衣物,洗消;原則上不在污染區內實施救治。
4.離開污染區后,及時脫去外衣,用清水*清洗裸露皮膚、頭發;如眼部污染,迅速用清水或2%碳酸氫鈉溶液沖洗。
突發化學事故現場的人員防護
呼吸道、眼睛、皮膚和消化道是化學毒物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應重點防護。針對不同毒劑應采取對應的防護方法,事故現場除面部(口鼻和眼睛)防護外。對易透過皮膚吸收的毒物和腐蝕性化學品,還應進行皮膚防護。危險化學品的防護原則如下:
1.對劇毒化學品需要采取全身防護,佩戴防毒面具,穿著防毒衣。
2.對中等毒性化學品可以采取簡易防護措施,如佩戴防毒口罩、膠皮手套、防護眼鏡和靴套等。
3.對于一般化學品,可以采用乳膠手套、圍裙、平光眼鏡等進行防護。
染毒區的行動規則
1.進入染毒區必須穿戴防護器材,至少保持兩人一組,避免單獨行動。
2.不得在染毒區隨便坐臥;禁止飲水、進食或吸煙。
3.離開染毒區后,人員和器材需盡快進行洗消,確認無污染后進入清潔區域。
沾染化學毒物人員的洗消
1.盡快去除染毒衣物
(1)自上而下去除衣物和鞋子,切勿將衣服拉過頭頂脫除。
(2)將染毒衣物由內向外折疊,將污染物包在里面,放入收藏袋或容器。
(3)去除全部飾品(首飾、手表、戒指、助聽器、隱形眼鏡等),并另行處置。
2.皮膚洗消
(1)如皮膚表面有液滴態或固體毒物,先用清潔的吸附材料(如軍yong毒劑消毒包、紗布、毛巾等)吸除液滴、擦除或刮除固體毒物。
(2)用清水或肥皂水沖洗/清洗受污染皮膚,稀釋并沖去顆粒狀污染物和水溶性化學品,重點清洗皮膚皺襞、皮紋、指甲、耳朵和毛發。
(3)用海綿、軟毛刷或毛巾輕輕擦拭污染皮膚,去除有機化學品和石油化學產品,再次用水清洗,擦干。
(4)開放性傷口和眼睛用生理鹽水清洗,隨后包扎開放性傷口。
注意事項:
(1)收集洗消環節中產生的全部固態廢物和廢水,防止發生繼發性污染。
(2)洗消區工作人員在撤離之前,應自我洗消并更換清潔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