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我國“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將我國農村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大力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農民奔小康、享受現代化生活的重要舉措。推進農村“三集中”建設,實現居住區市政公用設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配套建設,是確保村容整潔的前提。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實現管網化,集中凈化,化害為利,才可實現“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創建優美人居環境。
吳江市立醫院污水處理設備生產基地安裝方式
埋地式、地上式和半埋地式,在選擇安裝方式是應結合當地的氣候以及周圍的環境,對于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的地區,用生物膜法處理污水的效果較差,應將污水處理設備安裝在凍土層以下,利用地熱的保溫作用,提高處理效果;
在其他地區選擇安裝方式主要根據周圍的環境來選擇,從安裝、維護角度出發應選擇地上式,因為地埋式存在如下問題:設備安裝、維護、維修保養不方便;
設備可能因為進入基礎的地下水的浮力作用而損壞;在地下的電氣系統應長期處于潮濕環境會影響使用壽命,電氣安全性也受到影響。
在設備安裝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設備的混凝土基礎的大小規格應與設備的平面安裝圖相同,基礎必須水平,如設備采用地埋式安裝,基礎標高必須小于或等于設備標高,并保證下雨時不積水,為防止設備上浮,基礎應預埋抗浮環。
設備安裝后,應在設備內注入清水,檢查各管道有無滲漏,對于地埋式設備,在確定管道無滲漏后,在基礎內注入清水30~50cm深后,即在箱體四周覆土,一直到設備檢查孔,并平整地面。
設備應根據安裝圖將各箱體依次安裝,箱體的位置方向不能錯,彼此間距必須準確,以便連接管道。設備安裝就位后,應用繃帶把設備和基礎上的抗浮環連接,以防設備上浮。
為保證設備管路暢通,應按產品說明書要求保證某些設備或管路的傾斜度。
在連接水泵、風機等設備的電源線時,應注意風機和電機的轉向。
吳江市立醫院污水處理設備生產基地工藝流程:
水中雜質和處理方法
水中雜質包括挾帶的粗大物質、懸浮物、膠體和溶解物。粗大的物質如河中漂浮的水草、垃圾、大型水生物、廢水中的砂礫以及大塊污物等。給水工程中,粗大雜質由取水構筑物的設施去除,不列入水處理的范圍。
廢水處理中,去除粗大的雜質一般屬于水的預處理部分。懸浮物和膠體包括泥沙、藻類、細菌、病毒以及水中原有的和在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不溶解物質等。溶解物有無機鹽類、有機化合物和氣體。去除水中雜質的處理方法很多,主要方法的適用范圍可以大致按雜質的粒度來劃分(圖1)。由于原水所含的雜質和成品水可允許的雜質在種類和濃度上差別很大,水處理過程差別也很大。
就醫院用水(或城鎮公共給水)而論,取自高質量水源(井水或防護良好的給水水庫)的原水,只需消毒即為成品水;取自一般河流或湖泊的原水,先要去除泥沙等致濁雜質,然后消毒;污染較嚴重的原水,還需去除有機物等污染物;含有鐵、錳的原水(例如某些井水),需要去除鐵、錳。生活用水可以滿足一般工業用水的水質要求,但工業用水有時需要進一步的加工,如進行軟化、除鹽等。
當廢水的排放或再用的水質要求較低時,只需用篩除和沉淀等方法去除粗大雜質和懸浮物(常稱一級處理);當要求去除有機物時,一般在一級處理后采用生物處理法(常稱二級處理)和消毒;對經過生物處理后的廢水,所進行的處理過程統稱三級處理或深度處理,如當廢水排入的水體需要防止富營養化所進行的去除氮、磷過程即屬于三級處理(見水的物理化學處理法)。當廢水作為水源時,成品水水質要求以及相應的加工流程隨其用途而定。理論上,現代的水處理技術,可以從任何劣質水制取任何高質量的成品水。
一體化污水治理裝置的發展趨勢
(1)發展組合處理裝置。由于廢水的成分復雜,采用單元處理裝置往往難以達到處理要求;采用組合處理裝置具有高效能、多功能、設備小型化的特點,且便于操作管理。
(2)開發新工藝、新產品。由于廢水中污染物的濃度和組成不斷變化,環保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現行的水處理工藝和裝置難以滿足要求,必須開發新工藝和新的處理裝置,以適應環保發展要求。
(3)發展機、電、儀一體化產品,提高裝置自動監測、控制水平,實現全過程微機操作。
(4) 加強運行管理,充分發揮廢水處理裝置的功能。裝置的功能首先決定于產品的質量,其次是正確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要能隨時掌握設備運行情況,以便隨時加以調整,使設備經常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
技術特點
(1)停留時間短
當進水BOD5濃度為100~150mg/L時,生物接觸氧化池停留時間需0. 5~0. 6小時,而普通活性污泥法需曝氣時間6~8小時。相同的污水處理量下,接觸氧化池的體積僅為普通活性污泥曝氣池的四分之一。降低了基建投資,節省了用地面積。
(2)體積負荷高
在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單位體積的生物量多。當進水BOD5為100~150mg/L時,體積負荷可達3~6kg BOD5 /m3填料·d。當污水濃度很低時,可維持在1~2. 5 kg BOD5 /m3填料·d。
(3)抗沖擊負荷能力強
由微生物群體組成的生物膜附著在粗糙多孔的填料表面上,對水量超負荷運行和有害有毒物質的侵襲,具有較強的適應和抗御能力。
(4)剩余污泥產量少
接觸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含水率平均為96. 7% ,每處理1kg BOD5的平均產泥量為0. 37kg,比活性污泥法減少三分之一。
(5)一般選用曝氣方式
曝氣除向水中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外,其另一個主要作用是傳質,即將有機物、溶解氧傳遞至微生物表面。如果采用生物接觸氧化法處理工藝,則曝氣還有脫膜的作用。建議采用穿孔曝氣管,使曝氣均勻、傳質及脫膜效果好、氧的利用率高
豎流式沉淀池設計數據
1.池直徑或正方形邊長與有效水深的比值≤3,池直徑一般采用4-7m;
2.當池直徑或正方形邊長<7m時,澄清水沿周邊流出。個別當直徑≥7m時,應設輻射式集水支渠;
3.中心管內流速≤30mm/s;
4.中心管下口的喇叭口和反射板要求:
1)反射板板底距泥面≥0.3mm;
2)反射板直徑及高度為中心管直徑的1.35倍;
3)反射板直徑為喇叭口直徑的1.3倍;
4)反射板表面對水平面的傾角為17°。
污泥處理系統
在污水處理中,SBR生化處理工藝的泥齡很長,可以認為污泥以得到基本的穩定。國內許多已建成的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直接濃縮脫水,其效果(主要指泥餅含水率)與經消化后脫水相近,證明得到好氧穩定的污泥,直接濃縮脫水是可行的。由于該種方式總體效果較好,目前已在中、小型場鎮污水處理廠中得到廣泛應用。因此,本項目污泥采用直接濃縮脫水,不經消化。
不須消化的污泥直接濃縮脫水的處理工藝有方式:
一、重力濃縮+機械脫水;
二、機械濃縮+機械脫水;
三、重力濃縮+自然干化。本方案采用重力濃縮+機械脫水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濃縮脫水可以降低基建費用和提高管理水平,具有操作簡單,占地面積小,工人工作環境較好的優點,缺點:設備投資大。
污泥zui終處置可以考慮采用三種方法:
a、將脫水泥餅用作綠化地基肥;
b、將脫水泥餅直接運至農村,與生活垃圾、雜草等混合厭氧堆肥,經無害化穩定后,用作農肥;
c、將脫水泥餅干燥衛生填埋。在污水廠開始運行后,擬對所生產的污泥成分進行分析、測試,如果污泥成分滿足《農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標準》(GB4284—84)要求,污泥可以用作農肥,或者用作綠化地基肥;如果不能滿足標準要求,則須外運垃圾填埋場進行衛生填埋。總之,要做好污泥zui終處置,避免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