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壞死是細胞受到急性強力傷害時立即出現的早期反應,包括細胞膜直接被破壞,大量水進人細胞;線粒體外膜腫脹而密度增加;核染色質呈絮狀;蛋白質合成減慢。如及時去除傷害因素,以上早期反應尚可逆轉。若傷害外因持續存在,則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如細胞骨架破壞,溶酶體解體,pH下降,最后細胞膜和細胞器破裂,DNA降解,細胞內容物流出,引起周圍組織炎癥反應。
細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借用古希臘語,表示細胞像秋天的樹葉一樣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這一概念,他發現結扎大鼠肝的左、中葉門靜脈后,其周圍細胞發生缺血性壞死,但肝動脈供應區的實質細胞仍存活,只是范圍逐漸縮小,其間一些細胞不斷轉變成細胞質小塊,不伴有炎癥,后來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見到這一現象。
細胞凋亡不同于細胞壞死的特點是:
(1)染色質聚集、分塊、位于核膜上,細胞質凝縮,最后細胞核破裂;
(2)細胞通過出芽的方式形成許多凋亡小體,凋亡小體內有結構完整的細胞器,還有凝縮的染色體,可被鄰近細胞吞噬消化,因始終有膜封閉,沒有內容物釋放,故不會引起炎癥;
(3)線粒體無變化,溶酶體活性不增加;
(4)內切酶活化,DNA降解,凝膠電泳圖譜呈梯狀;
(5)凋亡通常是生理性變化,而細胞壞死是病理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