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菌鏡檢
是最jian單也是很有價值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其優點在于簡便、快速,無菌部位的陽性結果可直接確定真菌感染。但是由于陽性率較低,陰性結果亦不能排除診斷。直 接鏡檢對于淺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幫助。在皮膚刮屑、毛發或甲標本中發現皮膚癬菌、念珠菌和馬拉色菌的成分可提供對相應真菌病的可靠診斷。如在無菌體液的 直接鏡檢中發現真菌成分常可確立深部真菌病的診斷,例如在腦脊液中檢測到帶莢膜的新生隱球菌酵母細胞,或外周血涂片中檢測到莢膜組織胞漿菌細胞。但一般在 有菌部位則只有發現大量真菌菌絲方才有意義,通過直接鏡檢一般可以區分念珠菌、隱球菌、暗色真菌、毛霉(接合菌)等菌的感染,進一步明確鑒定菌種需要通過 培養鑒定來完成。
2、真菌培養
真菌培養是實驗室檢查中的重要環節,培養出致病真菌是進一步鑒定菌種的前提條件。真菌培養第一步是從臨床標本中培養真菌的初代培養,初代培養后進一步進行 分離純化培養和鑒定培養。不同致病真菌每一步所采用的培養基,培養時間和培養溫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規的真菌培養需要在28-30°C溫度下培養3-4 周,一般初代培養選用沙氏培養基(SDA)或者馬鈴薯瓊脂培養基(PDA),采用試管培養,一般同時培養兩管,其中一管可添加抗生素(氯霉素或慶大霉素均 可)。在培養1周內,應該每天觀察有無真菌生長。一般培養4周后,如果無真菌生長可報陰性。發現培養出真菌,直接挑取少量菌體或者小培養后,用乳酸酚棉蘭 制成涂片顯微鏡下觀察,結合菌落大體形態,典型菌種可直接報告種屬。不典型菌種根據基本表現,采用適當的標準鑒定培養基,標準培養條件培養,必要時要結合 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鑒定。
3、真菌鑒定
對常見致病真菌要掌握的鑒定原則是首先區分酵母菌和霉菌。
如果初代培養基上培養出酵母樣菌落,在鑒定前應進行分離純化。在去除細菌和其他真菌污染,區分混合感染后,對純菌落進行鑒定。酵母菌鑒定主要根據形態學特 征和生理生化特點,按照一定的流程進行。首先根據菌落顏色進行分類。臨床最為常見的是白色或奶白色菌落,這類菌進一步做芽管試驗,若芽管試驗是陽性則為白 念珠菌,若陰性則通過Vitek YBC或API20C及玉米吐溫瓊脂上培養的形態特征來鑒定。另外,還可以應用念珠菌顯色瓊脂、尿素酶試驗等試驗來輔助鑒定。
霉菌的鑒定非常復雜,有許多標準包括形態學特征、溫度耐受性,放線jun酮抗性、雙相性、營養需求、蛋白分解活動以及水解尿素能力等。現代分類學鑒定方法主要 依據分生孢子的個體發生過程結合其他特征來進行鑒定。初代培養后根據形態學特征一般可鑒定到屬的水平,再依據不同真菌的鑒定要求,采用標準培養基和培養條 件進一步完成菌種鑒定。例如:曲霉屬鑒定時需要采用標準培養基,即察氏培養基和麥芽瓊脂,25℃培養7天后與曲霉形態鑒定檢索表對應得到正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