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存儲系統如何實現智能化系統管理
閱讀:684發布時間:2011-3-1
傳統存儲網絡架構(如存儲區域網絡和網絡附加存儲)的不足,迫使各個供應商必須重新考慮他們的產品,以便讓它們的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化。
如今,IT不斷在尋求有助于實現多供應商的互操作性以及保護數據、共享信息和簡化管理的解決方案。
然而,由于這種新型思想會在整個存儲網絡的設備組合中引入相似的功能,因此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同時也使得那些已經在存儲網絡設備上投入了巨資的企業望而卻步。
存儲架構的趨勢:從DAS向NAS和SAN發展
多年以來,傳統的DAS(直連存儲)模型一直主宰著企業計算環境,但當前已正在退出主流。近年來,Internet應用和其它數據密集型應用在存儲方面造成了增長需求無法預計的事實,這不僅充分暴露了DAS模型的不足,而且還影響了對信息的保護、共享和管理能力。在DAS架構中,服務器會“獨占”存儲系統。包含在不同服務器存儲集合中的信息難以共享,而且一旦服務器耗盡了自己的存儲空間,它將無法利用其它任何的存儲容量。
IT管理員必須要對分布式的存儲系統進行逐一管理,這樣的任務非常占用時間。對各個服務器的備份也需要分別進行。當需要更大容量時,將意味著需要購買更多的存儲設備。如果公司擁有十幾臺服務器或者上百臺服務器,存儲成本可能成為IT預算中的zui大支出項目。
NAS和SAN存儲網絡架構的出現,帶來了大力改善這種現狀的希望。NAS不是將存儲系統分配給各個服務器,而是直接為局域網提供文件存儲功能,以便供網絡應用和用戶使用。SAN是一種獨立于局域網之外的存儲網絡,它通過使用光纖信道或Internet協議交換機為服務器和工作站提供批量存儲功能。不幸的是,NAS和SAN使用了不同類型的存儲設備和網絡,從而造成了在存儲系統上的兩難選擇。
存儲網絡的優點
從DAS到存儲網絡的過渡,大幅度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以下總結了采用存儲網絡后所可以實現的主要商業價值:
減少停機時間
使用網絡將存儲系統和服務器分離開后,可以在不影響其它業務的情況下更改配置。存儲網絡減少了正常和非正常的停機時間。
聯機擴展性能沒有限制
存儲網絡排除了擴展性方面的物理約束,因為存儲系統當前同服務器是獨立的。要增加信息容量或處理能力,只需添加新的存儲系統或應用服務器即可。另外,只需添加交換機就可以隨意擴大網絡的規模。
簡化管理
將DAS信息整合到存儲網絡中,可以極大地減少所需的存儲管理任務,并直接降低存儲管理成本。
支持服務器群集
同單臺服務器相比,關鍵性應用使用服務器群集可以實現更高的可靠性和性能。群集技術要求服務器可以用共享方式連續訪問所存儲的信息,因此存儲網絡將是*的
提高了容量利用水平
將存儲系統轉移到網絡上后,可以實現對容量分配的控制。存儲空間量*可以按需分配,這相當于增加了新的存儲容量。
實現更快速的備份和恢復
使用存儲網絡,可以排除保護龐大信息量時的不可預見性,同時還可以實現更為快速的備份和恢復。另外,由于在備份和恢復期間不會占用在其它方式下可能需要的局域網帶寬,因此還提高了網絡應用的性能。
災難恢復和防范
通常情況下,不同校園甚至不同城鎮之間的SANFC交換機可以實現互連。而IP交換機可以在洲際的距離互連。將FC和IP交換機連接成共享的存儲網絡,是實現災難恢復和防范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現更廣泛的信息共享
存儲網絡在設計上沒有任何位置限制,這使得企業的所有用戶都可以訪問集中存儲的信息。SAN為服務器和工作站提供了共享存儲容量的能力,而借助NAS,各個應用和用戶可以共享文件。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同時使用SAN和NAS,或者僅采用其中的一種。
存儲網絡的前景
在*代存儲網絡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例如,SAN使用光纖技術互連,而NAS使用的是IP技術(通常是以太網技術)。NAS提供文件存儲,而SAN提供批量存儲。二者同為存儲網絡,但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有如兩個DAS系統一樣不同。
存儲網絡技術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它可以實現整個公司的資源共享、實現服務器之間的存儲系統共享以及實現用戶之間的信息共享。為了達到更高水平的共享目標,我們需要實現:不論使用何種類型的存儲系統或網絡交換機,都應該保證用戶的信息訪問暢通無阻。在的情況下,存儲網絡應將NAS和SAN技術聯合起來,從而分別使用FC和IP網絡提供文件存儲和批量存儲。
讓存儲網絡更加智能化
*代存儲網絡提供的物理連接性能避免了DAS所存在的多種限制。但其關鍵組件——存儲系統和網絡交換機都缺乏以下的重要功能:以智能化的方式實現存儲網絡內的信息的共享、保護和管理。這種智能化需求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稍有爭議的是,實現這種需求到底能獲得多大的益處,以及這種智能化應該體現在存儲網絡的哪些環節上。
當前,那些立足于各種前沿應用而不斷推出更為智能化的SAN存儲系統、NAS存儲系統、網絡交換機甚至應用交換機的供應商,正在逐步克服*代存儲網絡組件的不足。但隨著各個供應商紛紛致力于解決整個問題的一鱗半爪,同智能化設備已解決的問題相比,管理大量智能化設備時所存在的復雜性會引發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