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2月8日消息,天寶陂、龍首渠引洛古灌區、白沙溪三十六堰、桑園圍8日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至此,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成為擁有遺產工程類型豐富、分布范圍廣泛、灌溉效益的國家。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自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還有來自印度、伊朗、日本、韓國、南非的10處灌溉工程。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達105處,分布于16個國家。
“傳承至今的古代灌溉工程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哲理,是我國水文化發展的瑰寶,對當今灌溉農業發展有著巨大貢獻和啟示價值。”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主席、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說,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灌溉工程,可以汲取古人利用自然和人文科學造福當地人民群眾的智慧,進一步挖掘發展灌溉工程的功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同時也為建設現代化灌區賦予了更深刻內涵。
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年前就創造了多種灌溉工程類型,為適應各地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古代人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坡塘堰壩、坡渠串聯、井泉、坎兒井、御咸蓄淡等工程類型,為之后的不斷發展,積累了許多工程技術經驗。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田是用水大戶,灌溉工程在農業中起到重要作用,我國農業用水量大約占全國用水總量的63%,但是,其中真正被農作物用到的還不到30%。大量的水在灌溉過程中蒸發了,造成了大量的用水浪費,墑情監測,是推廣節水農業新技術,實現科學用水和合理有效用水的關鍵技術環節。
墑情,是土壤水分滿足作物生長的程度。對土壤墑情信息,從宏觀到微觀監測預測和動態分析,傳統獲取手段很難實現。如果根據監測土壤墑情信息,實現控制灌溉時機和水量,可以有效提高用水效率。
為了改善和發揮土地價值,減少資源浪費,土壤墑情監測系統能幫助人們及時發布土壤墑情信息,科學指導各地抗旱降漬、防災減災,指導農業種植。實現科學用水和合理有效用水的關鍵技術環節。為農田水分管理、指導灌溉提供著依據,做好墑情監測,是防止干旱,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發展節水農業的關鍵環節和建設現代農業的基礎支撐。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與農業種植技術的提高并沒有形成正比,確切的說這些*的技術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普及,農民仍然在憑感覺種植,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合理使用土壤墑情監測系統,能為農業節水貢獻一份力量。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