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最高法兩會現身說法!為「人臉識別」應用專門立規矩
閱讀:461 發布時間:2022-3-17 當前,全國兩會正在進行時,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主任郭競坤就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等內容進行了解讀
最高法院專門針對一個具體問題專門出臺一個司法解釋是不多見的。
郭競坤指出,人臉識別司法解釋就是專門為規范“刷臉”出臺的,背后是法院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視以及鮮明的態度。
業內律師也表示,如果針對某一特定領域或問題出司法解釋,一方面是司法與時俱進的體現,也說明出人臉識別在日常生活中廣泛運用且現實中糾紛高發,個人隱私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目前實際產生的問題,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簡稱《規定》)作為審判指南。
這個于2021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規定,明確了以下幾個場景:
明確規定賓館、商場、銀行等經營場所濫用人臉識別的,構成侵權。
明確規定物業不得強制將“刷臉”作為出入小區唯l一驗證方式。
明確規定手機軟件不能通過捆綁授權強制索取個人信息。
當然,人臉識別應用極為廣泛,遠不止這些場景,但國家已經從法律層面逐漸明確規則導向,樹立行為界限,也為相關規則的完善提供了實踐依據。
這意味著,現在乃至未來:
對于隨意刷臉,你我可以說“我不同意”。
得益于“人臉識別第一案”,這個案件上訴到法院時,人臉識別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又極度混沌的狀態。
作為AI技術停棲的天然深水港,人臉識別市場過去幾年熱鬧非凡。
在各類技術相互交織的時代,攝像頭既是終端商用落地場景,又是數據驅動源頭之一,戰略制高點地位非同一般。
在人臉識別如星光在各大領域落地的同時,隱私安全和數據安全的隱患也大步走向臺前。
人臉識別第一案、2元買1000張人臉照片、人臉識別成房地產標配、AI換臉,隨著人們對人臉信息被泄露和濫用的熱議,背后一系列灰色產業鏈被扒出。
2021年整個315晚會,更是宛如“隱私專場”。
據報道,只要安裝了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攝像頭,消費者只要進了其中一家店,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被攝像頭抓取臉部信息并自動生成編號,以后顧客進入去過哪家分店,去過幾次,商家都可以快速得知。
寶馬汽車 4S 店、Max Mara 專賣店、科勒衛浴,江蘇大劇院、喜茶、老百姓大藥房、良品鋪子、水星家紡、九芝堂、晨光玩具、MaxMara......這些企業都安裝了人臉識別系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一次次數據安全之痛,無不警醒著大眾,也沖擊著AI的船頭。
在這個過程中,BCTC、國家醫療保障局,以及一些公共安全領域的權l威機構都針對行業里涉及到的人臉識別技術出臺了相關規范。
除了各企業從不同角度將AI安全推向正軌,國家也從法律層面保護個人隱私。
2020年3月新修訂的我國國家標準GB/T35273-2020《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明確規定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屬于個人敏感信息,并對個人敏感信息進行了特殊保護。
人臉識別的數據安全事故多發之年,也成為日后AI發展更加規范、數據更加安全的起點。
但這個過程我們需要明確一點:人臉識別技術本身,不是原罪。
刀可以傷人,也可以做出溫馨的晚餐。
有人用人臉識別技術牟利犯l罪,也有上述人士為技術的安全使用殫精竭慮。
以人臉識別為代表的AI技術在部分地區的發展的確遭遇了一些挑戰,但我們也絕不能因此去否定它所有的光環。
畢竟技術的正向革新往往都是伴隨著陣痛匍匐前行的,畢竟國家行業標準、政策法規,所有層面的制定,也都是為了讓人臉識別等技術更好地、更規范地為人服務。
映脈掌靜脈身份識別解決方案
相比于人臉識別,映脈掌靜脈識別技術在守護隱私方面更為安全。依托于人體內部特征的非接觸式(符合疫情下的常態化疫情防控)掌靜脈識別技術,只支持活體識別,通過技術探索、標準制定、安全加密等一系列手段,保護用戶信息不被盜用,也無法被復制,可以實現報告中提出的“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強化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要求。
兩l會政府工作報告相關亮點內容
報告聚焦數字政府建設,指出打造:“數字便民政府:身份互通互認。”
?
總理提出要:“常態化疫情防控:精準科學。”
?
報告中特別提出:“強化安全體系建設:隱私保護。”
?
報告再提人工智能:“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及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
總理報告提出:“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創新。”
映脈作為全球少數具備掌靜脈核心技術的源頭供應商,擁有頂級專家團隊,專門從事生物特征算法、AI圖像分析、光學系統、軟件系統的自主創新研發,依托掌靜脈識別核心算法、嵌入式模塊、智能終端、應用平臺,針對各行業智能化、信息化及安防建設需求,提供一站式智能身份認證和身份管理解決方案。
目前,映脈產品和技術已成功應用于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園區、智慧教育、公檢l法等行業場景,未來映脈也將繼續加大投入多模態生物識別的研究,積極推動數字化便民身份識別及人工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