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橫河AAI543-H00
橫河AAI543-H00
主營產品:
DCS、PLC、工業機器人備件、伺服驅動器、輸入輸出模塊、冗余容錯控制系統卡件,Allen Bradley羅克韋爾1756-1785-1771-1784-1746-1747-1757系列模塊1336、1305/1398系列觸摸屏驅動,FXOBORO福克斯波羅FBM模塊,施耐德140模塊,西門子TI系列MOOER模塊,霍尼韋爾DCS卡件,GE、英維思TRICONEX,黑馬HIMA、本特利350系統備件、西屋模塊等。
FCS是從DCS發展而來,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表面上來看,FCS與DCS區別僅僅在于從“分散控制”發展到“現場控制”;數據的傳輸從“點到點”采用“總線”方式。其實不然,當時系統論的觀點已被廣泛地接受,人們開始以大系統的概念來看待整個過程控制體系。系統的增大,導致了網絡的通訊技術急劇發展;于是科技界充分認識到在計算機系統的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總線技術可以大大地推進控制系統的發展。整個控制系統就象是一臺巨大的“計算機”按總線方式運行,這樣資源的共享成了FCS的主要發展空間,于是現場總線應運而生,并且以的激烈程度展開了市場競爭。 2.3現場總線的技術基礎: 現場總線以數字信號取代模擬信號,在3C技術即計算機(Computer)、控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的基礎上,大量現場檢測與控制的信息就地采集、就地處理、就地使用,許多控制功能從控制室移至現場設備,一大批數字化、智能化的*產品應運而生,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廣大用戶面前。一般認為“現場總線是一種全數字化、雙向、多站的通信系統,是用于工業控制的計算機系統的工業總線。按照電工委員會IEC61158的標準定義:“安裝在制造和過程區域的現場裝置與控制室內的自動控制裝置之間的數字式、串行、多點通信的數據總線稱為現場總線。 從現場總線控制系統(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的角度來看,它的通訊網絡結構將是ISO的通訊模型的七層結構(一般簡化為三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應用層)。 2.4各種現場總線與標準 2.4.1 IEC 1984年提出現場總線標準的草案。1993年才通過了物理層的標準IEC1158-2。 2.4.2 SP50 IEC/ISA SP50總線規范由Honeywell等公司共同開發。1984年美國儀表協會ISA(Instrument Society of America)下屬的標準實施(Standard and Practice)第50組,簡稱ISA/SP50開始制定現場總線標準,1992年IEC批準了SP50的物理層標準。 2.4.3 Profibus,過程現場總線,1987年德國聯邦*集中了Siemens等13家公司的5個研究所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開始制定Profibus。1991年4月完成了制定工作,在DIN19245中發表,對其進行了論述從而正式為德國現場總線的國家標準,現在是歐洲標準pr ENS50170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工業界稱為“德國派”。 2.4.4 ISP和ISPF 1992年由Siemens,Foxboro,Rosemount,Fisher,Yokogawa,ABB等公司成立ISP組織(Interoperable System Project,可互操作系統規劃),是一個以Profibus為基礎制定的現場總線,1993年成立ISPF(ISP Foundation,ISP基金會)。 2.4.5 World FIP工廠儀表世界協議,1993年由Honeywell,Bailey等公司牽頭成立FIP(Factory Instrumentation Protocol),120家公司加盟,以法國標準46-602/603/604/606為基礎制定.該標準與德國的Profibus同時在歐洲投票通過為歐洲標準pr EN50170,成為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工業界稱為“法國派”。 2.4.6 FF(Fielbdus Foundation,現場總線基金會)1994年6月ISPF和World FIP握手言和成立了FF,總部設在美國Texas州的Austin,有會員120家,它是一個非商業化的公正的標準化組織和協會組織,無許可要求,供任何人使用(World FIP的歐洲部分在1995年3月才參加)。低速總線H1已進入實用階段。FF發展的主要障礙來自Profibus的商業利益。 2.5幾種有影響的現場總線 2.5.1 CAN 由德國Robert Basch以及幾個集成電路制造商一起開發,初是專門為汽車工業設計,后來推廣到各個領域.目前已由ISO/TC22技術委員會批準為ISO11898(通信速率小于1Mbps)和ISO11519(通信速率小于等于125kbps)。CAN是現場總線中被批準為標準的現場總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微處理器的生產商也在微處理器芯片中附加CAN的接口,并且成為一種潮流。而其他現場總線的協議芯片基本上是以的芯片來供應,這樣CAN在低成本方面優勢明顯,此外CAN技術在抗干擾技術方面頗有特色。 2.5.2 LON works(Local Operation Network)局部操作網絡;1991年3月由美國的Echelon公司推出,是一種“智能網”,核心技術是節點由神經元芯片(含三個CPU)構成,帶有OSI的七層網模型,適應面,開發工具約10-30萬,價格較貴。據統計產品的40%用于工業控制,30%用于樓宇自動化。 2.5.3 Hart和HCF 1986年由Rosemount提出的通訊協議HART(Highway Addressable Remote Transducer,可尋址遠程傳感器數據通路),主要是在4-20mA的DC信號上疊加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頻率調制鍵控)數字信號,是現場總線的過渡性協議,它對于現場總線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但是在電器行中發展的可能性很小。 2.5.4一些可能對電器行業產生影響的低層次的現場總線:如:Bitbus,Interbus,AS-Interface,DEVICE Net,VXL等等。 3.多現場總線技術 目前,在一些工程中通常的做法是在某種現場總線的基礎上開發能連接其他公司現場總線的接口產品。由于現場總線標準尚未建立,多種類型的現場總線枚不勝數,需要開發大量的接口產品才能滿足不同工程需要。如果僅以FF、CAN、LONWORKS、PROFIBUS-DP、MODBUS五種*現場總線為例,要使它們中任意兩種不同現場總線能統一于一個智能化配電系統中,僅是協議轉換器這種接口產品就要有二十種之多,如果一個系統中有三種或三種以上不同現場總線產品,那麻煩則更大。不少企業,包括一些上的大公司為了解決來自不同廠家的產品兼容性問題,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但成效甚微。 隨著自動化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帶有通信接口的產品應用量越來越大,而且隨著用戶對智能化控制系統可靠性和靈活性的更高要求,加上各現場總線本身的特點以及相關的產品品種繁多,因此在智能化配電系統工程設計中,采用一種現場總線總線的智能化產品往往不能滿足應用的全面要求,多現場總線產品共存于一個智能化控制系統已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 由于多現場總線系統中不同類型的產品均配的通信協議,有的廠家還專門為自己的產品開發了的通信卡、通信控制器等設備,因此,整個系統中的產品由于通信協議不同無法直接和主控單元進行通信,這嚴重防礙智能自動化控制系統設計中對智能設備的選擇。對應用而言,如果在一個智能化控制系統中每一種智能化產品均選擇其的通信卡或通信控制器,一個智能化控制系統將變得支離破碎,組態性和靈活性均較差,使得系統的性能價格比不高,而且在系統進行改造或升級時,將要花費用戶更多的時間和費用。因此,多現場總線技術在一個智能化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對于智能化自動化控制領域來說,它的現場總線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時它又不能*脫離上層現場總線。對于智能化控制系統的現場總線網絡,特別是過程自動化系統將不得不面對幾個現場總線其原因是: 3.1實際上過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高中壓電網控制系統存在各種不同的現場總線。 3.2建筑自動化系統在推廣Lonworks現場總線,用于智能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