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年戲曲晚會,舞美設計有啥門道?
運用LED大屏幕、視頻、投影,"多媒體+景片"的現代設計手法,空靈寫意的傳統元素……
2015年12月30日晚,2016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七集體出席觀看。

婺劇《白蛇傳》 晚會共有15個劇種14個節目,除京劇、昆曲外,贛劇、廬劇等劇種均為登上新年戲曲晚會舞臺;同時,晚會時長由原先的90分鐘,縮短到80分鐘,更加凝練緊湊。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周龍任導演,舞美設計與燈光設計分別由空軍政治部歌舞團*舞美設計孫天衛和東方歌舞團一級舞美燈光設計沙曉嵐擔任。
水準看齊《勝利與和平》晚會 作為我國規格的文藝演出之一,這臺晚會是2015年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后的大型戲曲晚會和抗戰70周年晚會后的又一場大型文藝晚會,也代表著戲曲藝術方面的成就和新的探索。
2015年,在舉辦的紀念抗戰70周年《勝利與和平》晚會,同樣由孫天衛擔任舞美設計,該晚會無論演出還是舞美都獲得了諸多贊譽,也為文藝晚會樹立了很好的。因此,對于本次戲曲晚會的創作,主管部門下達的指標便是能夠與前者比肩。
據孫天衛透露,從12月22日進入國家大劇院合成到演出,其間經歷了4次彩排審查,直至12月28日主管部門主要審查后,還提出了非常具體的修改意見。

婺劇《白蛇傳》 戲曲晚會舞美手法的創新性使用 長期以來,對于戲曲晚會的舞美是否要采用科技手段,一直存在較大爭議。有不少人擔心LED大屏幕、視頻、投影等多媒體手段的應用,會妨礙演員的表演,弱化或消解傳統戲曲的藝術特色,甚至損害戲曲的審美表達。據悉,此前,在多年慣例的新年戲曲(京劇)晚會中,已經通行舞臺的現代多媒體手段都被禁止使用。而本次戲曲晚會,從創意階段開始,主管部門便明確表示,舞臺呈現及視覺手段上要有創新和變革。突破性采用LED大屏幕、投影等多媒體技術,便是這種創新的顯著體現。

婺劇《白蛇傳》 孫天衛表示:"晚會主題是展現戲曲藝術繼承創新的成果和人才輩出的景象。就舞美來說,我想要用現代的舞美手段和舞臺形式,來體現戲曲的程式性、虛擬性等特征,讓晚會色彩更加豐富,同時保障晚會節目的流暢協調和主題的一致性。"
表面看來,晚會舞臺布景較為簡單,由演區后區的LED大屏幕和前區上下場門左右對稱的6組景片組成,景片均為幕布式框架結構,縛以黃色幕布,景片與大屏幕組合成"幾"字型;而在視頻、投影、燈光等手段配合下,舞臺布景搖身一變,成為變化無窮的舞美畫面,以多媒體為景,很好地配合了演員表演。這里實現了幾層融合:由遠而近,首先是視頻與景片的融合;然后是視頻、景片與投影畫面的融合;最后是前三者與燈光、服裝、道具、表演等舞臺其他要素的融合。

婺劇《白蛇傳》 宮燈、國畫等傳統元素無處不在 據孫天衛介紹,宮燈造型是晚會舞美設計的重要元素,"宮燈端莊大氣,是典型的傳統文化意象,我將宮燈造型重新分解、組合,讓宮燈元素與各組景片*融合。比如,舞臺后區的一組宮燈景片,則根據節目需求變換自由拼接和拆分,與視頻、投影相得益彰。又如,后區左右景片宮燈下的空間兼作為演員的上下場門,巧妙與宮燈造型結合,自然貼切",他說。
作為核心要素,景片上的各種宮燈造型將全部景片連通融合,使舞臺空間形成一種平面構成。宮燈造型內采用LED燈珠組合,根據劇目變換色彩,空靈寫意,極富傳統戲曲韻味。
傳統文化元素在視頻與投影畫面中幾乎無處不在:開場戲《百戲賀春》中的屏風造型古風古韻;昆曲《牡丹亭》的水墨山水和梅花畫面,淡雅清麗,營造了"花非花,霧非霧"的朦朧意境;莆仙戲《春草闖堂》中,宮燈景片、LED古山水畫視頻和投影畫面的結合恰到好處;廬劇《秦雪梅》中,馬頭墻投影充分營造了"青磚小瓦馬頭墻"的徽派建筑特色……
用于演出換場的面幕設計也十分精致。畫幕的圓形圖案,采用傳統工筆畫手法刻畫的牡丹嬌艷奪目、雍容盛放;圖案包圍以傳統的裝飾紋飾回字紋,簡約婉轉。整體畫面用金色和紅色兩種喜慶的色彩進行勾勒渲染,團圓熱烈,象征不同劇種、不同流派競相發展、相映生輝。
孫天衛說:"這臺晚會的舞美設計理念是要實現現代設計與傳統元素的融合,讓觀眾感覺舞臺畫面有新意,但又到處點染滲透著傳統文化的韻味。從效果來看,實現了最初的設想目標。"
晚會結束后,導演周龍收到了各界觀眾反饋,很多人認為,今年的晚會色彩豐富了很多,不再單一,卻沒有一個人提出LED大屏幕或多媒體使用不當,妨礙了演員的表演。周龍表示:"這說明晚會對于科技手段的使用是恰如其分的。觀眾覺得效果好,但又沒有感覺到科技的存在,這正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