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演出市場大事記:政府角色調整 市場主體探索
演出市場一路走來,即將翻頁的2014究竟該加個怎樣的注腳?這一年政府的角色在調整,市場主體在探索。年終歲尾,甘苦同在,和一禾音響一起來回顧2014,展望2015吧!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介紹到:""限奢令"的一系列后續效果逐步顯現,逼著市場回歸理性。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辦晚會,其實也是一種"要么巨額費用財政承擔、要么轉嫁一部分給當地企業,違規許以低價拿地、減免稅費等好處。政府主導模式下,演出公司只要有幾個明星資源就能"一招鮮,吃遍天",誰還會去動腦筋創新節目內容、提升演出質量。少了公款消費這棵搖錢樹,推動演出回歸"本原"向市場求生存。事實也證明,"隱形市場收縮"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
民營演出公司而言正是機遇,演出場次不降反升。"
回望2014 1月 送戲下鄉:全年購買演出過億元 2014年北京市萬場演出下基層活動開啟。數據顯示,北京市每年投入8000萬-9000萬元用于購買演出服務的文化項目以及對劇場推行低價票進行補貼。2014年這項資金將突破1億元。
2月 假唱爭議:2014年余音 觀眾沒花錢的晚會到底能不能假唱?一個公開承認假唱的歌手引發了業界的爭議,假唱這件事被擺到桌面上掰扯。
3月 梆子突圍:京津冀聯動 地方戲發展著實有些尷尬,尤其是在當下演出市場整體收縮,原本多為各類"晚會"配菜的地方戲曲,愈加顯得難以在商業演出主導的市場中扎根立足。京津冀以協同的方式解地方戲發展困境,為地方戲曲發展找到新空間。
4月 國家藝術基金: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2013年12月成立的國家藝術基金正式發布章程和申報指南。11月發布評審結果,394個項目從4256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將獲得共計4.29億元的資金支持。
5月 廝殺音樂節:多意外,少驚喜 數十個舞臺,近260個藝人團體參演,"五一"小長假的音樂節無疑是每年這一時期突出、火爆且參與度的現場演出,音樂節的野蠻生長,折射出越來越多的產業弊病,盡管熱鬧,但樂隊糾紛、趕場、重復登臺,拼搶觀眾愈演愈烈。
6月 音樂劇玩眾籌:推廣的醉翁之意 在原創音樂劇領域"折騰"十多年的李盾不僅把東方劇院變成了北京音樂劇"專賣店",開啟國內音樂劇駐場演出的新探索,還聯手眾籌網,嘗試眾籌推廣。
7月 叫停海外鍍金:"限奢令"再進一步 發文明確,將采取多項措施加強監管,對國內各級、各類藝術團到維也納金色大廳等國外演展場所或組織總部辦公場所"鍍金"現象予以堅決制止。
8月 各路"秀"搶灘:暗藏產業空間 今夏,各路舞臺秀搶灘,《馴龍高手》、《極限震撼》、《卡爾瑪》接連登臺。八九月儼然是舞臺秀集中的時段。內容關聯視覺,在制作方看來是舞臺秀產品升級的關鍵所在。
9月 青戲節:專門做給業內看 貫穿9月的"青戲節"自2008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了六屆,青戲節延續了以往的理念,繼續把當代性、藝術性、思考性融入到這個化的演出平臺中。
10月 文藝座談會:不做市場奴隸 在10月15日的文藝座談會上妙語連珠。"低俗不是通俗,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一針見血切中要害。文藝是一個時代的鏡子、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風向標。
11月 音樂產業報告出爐:畸形產業積重難返 *部《2014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推出。該報告顯示,音樂演出產業規模140億元,而內地實體唱片市場規模僅為6.5億元。有業內人士稱,"唱片、演出嚴重倒掛,歌手出唱片基本成了宣傳手段"。
12月 新年音樂會:減量縮三成 臨近新年,各路新年音樂會陸續登臺,據各大網站粗略統計,從12月19日起到明年1月初,北京將陸續有三十余場
新年音樂會。似乎藝術家們都放下自己國家的活不干了,跑來服務中國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