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工業4.0”,旨在讓機器之間自相控制,通過智能生產將生產質量和效率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日本是大規模使用工業機器人的國家之一,目前正在更多領域普及機器人,正在向一個“機器人國度”邁進。
機器人已不僅在生產制造領域*,隨著醫護、養老服務類機器人的研發應用,機器人已走入了普通大眾的生活。
然而近年來,我國機器人電纜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市場地位日漸提升,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機器人電纜生產企業。隨著“中國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電纜企業將機器人電纜列為新興產品進行開發規劃,形成一輪機器人電纜風潮。
機器人電纜是機器人中重要的零部件,可謂是機器人的中樞神經。據不*統計,外資企業幾乎統治了國內機器人電纜生意,拿到了約80%的訂單。
但是,目前機器人電纜沒有相關產品標準,少數企業只是依靠整機廠的要求進行產品生產,尚未有成型的技術規范,這給企業的研發帶來很大難度。同時,產品標準的缺失也不利于市場的健康成長。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機器人電纜生產廠商往往會陷入一些常見的誤區:
誤區一:能承受幾千萬次機械測試就是中國好電纜
不少機器人電纜廠商在評估產品優劣的標準仍借用過去其他行業電纜的方式,即機械測試的承載能力。在測試方法上,他們追求一種“”的測試挑戰,即電纜線能承受一千萬次運動測試。
耐磨性固然重要,但是要有全局思考,理由有三:
1、測試儀器無法達到不間斷幾千萬次測試的能力,如果間歇有暫停,測試結果會產生偏差。
2、測試周期和費用,若達到幾千萬次的運動測試,其周期可能高達幾年,費用超過百萬,對企業而言是不符合成本核算的。
3、機器人電纜的測試要求不僅僅只考慮電能的輸送,還需要兼顧承載信號傳輸的功能。機械測試對電纜的損耗是否會影響信號傳輸的穩定性是機器人電纜品質的核心要素。
由于不同行業的特殊性,要從多維度思考品質的標準,從測試合理性,成本結構和動態變化中定義測試的極限值。
誤區二:價格優勢比產品設計更重要
大部分中國廠商中,雖然他們面對嚴酷的市場價格競爭,但是他們的硬傷就是面對一個新興的機器人零部件行業,缺乏設計能力,而這恰恰是影響性能的必要條件。
以導體銅為例,普通拉束絲工藝無法滿足線纜的要求,在我們的測試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在10萬次的機械測試中發生斷裂現象,而日本德國的產品能經受的測試次數10多倍于本土產品,他們的設計工藝已經有20-30年的研發生產經驗,但是在國內的企業不過10年,這也是為什么80%機器人整機廠更愿意采購進口產品。面對這樣的挑戰,改變設計才是提升品質,獲得訂單的關鍵。
誤區三:機器人整機廠無復測要求
目前,大部分整機廠商對于零部件供應商,只在采購過程中要求提供認證報告,但是隨著機器人的普及,未來,他們會越來越多關注零部件如電纜的折舊率、損耗程度,并在使用過程中進行復測,來評估其材料耐用性和信號傳輸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