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自動識別技術在食品蔬菜中的應用管理與溯源
閱讀:3371發布時間:2014-8-19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歷來受到高度的關注與重視。然而近年來,在我國的食品安全領域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許多食品出口企業的產品能夠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卻是國內食品屢屢發生問題,僅2005年就發生了蘇丹紅事件、PVC保鮮膜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標事件等等,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分析原因可見,我國食品安全存在問題的關鍵不是缺乏技術和手段,而是科學有效和嚴格到位的監管。
食品的供應鏈條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種植、養殖;加工;倉儲與物流運輸。這簡單的三個部分,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卻使一份食品從原材料到可食用的中間環節多達十幾項。因此,如何更好的控制食品加工中的各個環節,在提率的同時保證食品安全問題不出差錯,成為所有食品廠商、民眾、政府相關部門共同關注和急于解決的首要目標。
以迅速、準確地獲取、傳輸和反饋信息為主要特點的RFID自動識別技術,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多方關注的今天,正顯示出它在食品供應鏈監測、安全追溯方面的*作用。市場的蛋糕已經成型,從什么角度參與這一領域的利益競爭,如何開發具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應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哪些障礙和問題,已成為每一個著力推動自動識別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進行應用的單位必須認真考慮的重要內容。基于此,在這一期的"應用參考"欄目中,本刊編輯部特別推出自動識別技術食品安全應用專題,以期為所有關注和涉足自動識別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應用問題的廠家或機構提供有實際價值的參考。
自動識別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集成與應用綜述
自動識別技術是在計算機技術、光電技術、通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經濟化、生產化、信息網絡化的形勢下成長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初步形成包含條碼技術、射頻技術等在內的技術體系。對食品產業來說,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對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證食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貨周期、準確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等要求使得自動識別技術及多種集成技術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應運而生。
在食品安全中的自動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RFID)技術
將RFID技術應用于食品安全,首先是建立完整、準確的食品供應鏈信息記錄。借助RFID對物體的惟一標識能力和數據記錄能力,對食品供應鏈全過程中的產品及其屬性信息、參與方信息等進行有效的標識和記錄。并且,食品跟蹤與追溯要求在食品供應鏈中的每一個加工點,不僅要對自己加工成的產品進行標識,還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標識信息,并將其全部信息標識在加工成的產品上,以備下一個加工者或消費者使用。
基于這一覆蓋全供應鏈、全流程的數據記錄和數據與物體之間的可靠,可確保到達消費者口中的食品來源清晰,并可追溯到具體的動、植物個體或農場,生產加工企業、人員,儲運過程等中間環節。RFID是一個100%追蹤食品來源的解決方案,因而可回答消費者有關"食品從哪里來,中間處理環節是否完善"等問題,并給出詳盡、可靠的回答。可有效監控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RFID的食品供應鏈信息系統有兩種方法來進行追蹤:一是從上往下進行跟蹤,即從種植/養殖環節→收購環節→加工環節→物流環節→零售環節,這種方法主要用于查找造成質量問題的原因,確定產品的原產地和特征;另一種是從下往上進行追溯,也就是消費者在銷售環節購買的食品發現了安全問題,可以向上層層進行追蹤,zui終確定問題所在,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問題追溯及產品召回。
RFID在食品安全中應用的大體過程是:1)在食品或原材料源頭加入RFID標簽并與個體或包裝相對應,寫入食品或原材料在源頭的基本信息。2)通過倉儲、運輸環節到達食品加工廠,標簽中添加倉儲、運輸環節的信息。3)加工廠完成食品加工,將原料和輔料的原始記錄和加工過程的信息寫入RFID標簽,并與產品個體或包裝對應。4)監管部門檢驗檢疫信息寫入。5)倉儲、運輸、分銷、配送等物流環節信息寫入。6)到超市、餐飲、快餐以及飯店,再將這一層信息寫入實現跟蹤鏈的zui后環節。
上述物品標識、數據記錄的過程中所謂的信息寫入,一種方式是數據記錄寫入RFID標簽;另一種方式是在整體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平臺上,將過程數據記入數據庫,并建立數據庫條目與物品RFID標識的對應。
RFID在食品安全中的應用,讓食品行業實現兩個zui重要的目標,*,*實施"源頭"食品追蹤解決方案。第二,使食品供應鏈過程*透明。
在食品安全領域應用的RFID標簽,為了更好的適應使用環境、使用個體的不同,有著各種不同的封裝方式。
條碼技術
實現農工商一體化,鏈結產供銷一條龍,使食品業加入到社會商貿信息大循環中,這一切的實現都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而現有的成熟信息技術中,條碼技術無疑是被實踐所證明的zui簡捷方便的技術。同時食品生產與管理的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食品的全程質量控制也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因而將條碼技術應用于食品業,能與已具規模的食品業、商業信息網絡相鏈接,更便捷地實現信息的傳遞和追溯。
種植、養殖者:跟蹤與追溯要求供應鏈中的每個作業者采用上游參與方提供的信息對產品進行標簽標注。種植養殖者是在食品供應鏈中應用EAN·UCC標準的*個作業者,為其產品分配一個批號。如果在這個階段不給批號,通常由后面的包裝者、進貨商分配批號。
包裝者、進貨商:在這個環節食品將根據質量、尺寸、色彩進行分類,并包裝成一個物流單元。EAN·UCC系統能夠為食品供應鏈的各個步驟編碼。如果存在一個以上的分類和包裝階段,所有與原產地相關的數據以及食品的特性數據必須在各個階段都可利用,至少要以人工可識讀的方式出現。根據供應鏈中前一個環節參與方提供的數據,能夠生成所需信息的產品標簽。
分銷、零售商:對于所有零售貿易項目,即為zui終消費者提供的單元,必須要有一個用EAN-13條碼表示的GTIN,以便于用于POS掃描。對于重量不變的物品,采用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申請的EAN-13即可。對于變量的零售貿易單元,為了POS掃描,可以采用店內碼,條碼中應包含重量、數量或價格信息。店內碼的編碼方式可參見GB/T18283—2000《店內條碼》。
食品供應鏈物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食品供應鏈包括食品原料的種植、養殖到食品加工、包裝倉儲直至運輸銷售等所有環節和整個流程,追求的是多種形式形成系統內部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和利益互補機制,從而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物流提供整合的服務和理念,它將以往獨立的生產和運輸過程綜合起來,從全局化的角度看待問題,其被稱為:"第三利潤源泉",就足以說明物流帶來的巨大潛力和成本節約。我國食品行業面臨的眾多問題,恰恰就是需要物流軟件的管理思想和硬件的物質支持。物流引入食品行業,是我國食品行業勢在必行的改變和趨勢。但目前,我國食品供應鏈物流現狀還不容樂觀。
目前,我國多數食品的生產經營采用單戶經營形式,與國外相比,難以實現規模經濟,競爭力薄弱。此外,一些農產品在儲運、加工和銷售等環節中的成本過高也是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這些情況,我國已開始著手建立和完善企業的三級市場監測網絡平臺,及時準確監測預測、預警預報。在國家鼓勵和市場調節之下,大規模的食品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正在逐步形成。但區域內食品綜合物流配送體系尚未成型,網絡分布不夠均衡,食品大宗物流與連鎖超市之間未能有效銜接,食品的冷鏈物流還沒有普及,從目前看,我國的物流企業實質上只流于運輸業務,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路服務,沒有將流通的三級市場有效起來。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食品電子商務的普及,人們的食品消費結構成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多品種、少數量的消費模式。
這對中國目前落后的物流業是一大挑戰——要求食品物流達到快速、多樣化等標準。我國物流基礎建設雖然有很大發展,但與快速增長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現在加工處理水平低、信息化手段不能適應發展要求、信息采集的內容不能滿足要求、安全信息的透明度不高、缺乏共享機制、物流各個環節組織、消費者及有關部門參與性不夠、整體物流水平和物流機構還很不健全等諸多方面。
在食品安全中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效果及需求
通過在食品質量安全各個環節中采用現代物流技術和自動識別技術,將傳統的由分散的各成員各自進行物流運作,改造成為上下游企業作為整體,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的供應鏈物流,提高生肉物流的快速反應能力,降低生肉物流成本的管理模式。基本上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多方位信息服務。采用"冷鏈"技術,使蔬菜、禽肉、水產等始終處于*的保鮮狀態,降低食品在加工運輸環節中的損耗率。采用條碼技術追溯食品來源,保證了食品的質量安全。EOS系統提高了食品的市場反應能力。通過食品供應鏈物流的整合管理,可使物流活動的每一環節為了共同的目標保持協調一致,可有效提高食品物流的效率和服務水平,確保食品安全質量體系的良好運行。
基于我國食品物流面臨的新環境,要解決與食品物流密切相關的食品消費多樣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衛生控制、食品企業規模擴大等問題,我們需要從源頭抓起,建立統一的食品供應鏈物流管理。食品物流比較繁瑣,食品物流產業涉及到多個組成單位,從開始的農產品種植、原料運輸、食品加工生產到運往配送中心,直至零售商,zui后被消費者消費的全過程。由于其中的每一環節都不同程度的影響整個物流過程,需通過變革將傳統的基礎物流向整合物流模式——供應鏈物流管理模式轉變。目前在食品供應鏈上,供應商群體和供應形式不斷的發生著變化,主要有兩種發展趨勢:
大型連鎖超市集中配送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質量、集成度和經營環境要求都在不斷提高,適應這種消費趨勢的連鎖超市食品區將會成為食品銷售不可替代的主渠道,并對現有的農貿市場和部分批發市場業務形成相當的沖擊,而國家的相關流通產業政策也開始關注超市食品經營并做出相應的政策支持。隨著一些單店規模比較小的連鎖超市公司開始經營食品,特別是一些定位于食品超市的企業出現,食品的集中統一配送開始產生。在形成優勢和品牌產品后,逐步向公共服務性的食品加工配送中心轉移;形成區域性食品物流配送和加工配送中心。
食品經營聯合體
超市食品區與食品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在進一步磨合發展中正在尋求建立共同發展的新基礎,食品經營聯合體就是共同著力探索的一種新形式,而零售企業的連鎖經營規模、食品加工配送中心運作狀況、食品供應商的成熟化程度和實力、聯合經營體的合作組織方式、緊密程度和管理機制將影響專業化集群經營成敗。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意識的覺醒,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要保證食品生產的安全,向消費者提供真實可靠的食品信息,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在食品安全上的應用已經是*,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已經陸續開始在食品安全供應鏈上試點應用,并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生產要求的提高,自動識別技術與現代物流技術在食品安全上將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