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天津市電纜總廠橡塑電纜廠>>公司動態>>礦用電纜絕緣材料的介紹
礦用電纜絕緣材料的介紹
1.介電常數的定義
介電常數(K)可形象地描繪成極化出現時聚合物鏈內原子層的反應 [把極化視作分子鏈對外加電場的“表觀"響應(如移動或位移)]。K值與極化聚合物移動無關,但與其電容有關,它是絕緣材料存儲電能能力的一種測量量值。作為極性官能團移動的結果之一,電能被存儲起來。介電常數是絕緣聚合物中存儲電能與(同尺寸)真空存儲電能的比例。
介電常數與聚合物結構密切相關。聚合物絕緣材料(如聚乙烯)中少量的偶極子區域會存儲微小電能,K值也很小。當聚合物中存在極性鍵(注: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種原子形成的共價鍵,由于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共用電子必然偏向吸引電子能力較強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電子能力較弱的原子一方相對的顯正電性,這樣的共價鍵叫做極性共價鍵,簡稱極性鍵。)時,K值會變大。包含偶極子(注:假若,一個分子內的幾個原子的電負性差異很大,電負性較大的原子會吸引電子更接近自己,因而使得所占據區域變得更具負性;另外電負性較小的原子的區域會變得更具正性。這樣,就形成了電偶極子)的聚合物(如包含乙酸乙烯酯或丙烯酸乙酯的乙烯共聚物)比聚乙烯(或XLPE)可存儲更多的電能,介電常數值也更大。極性顯著的聚合物介電常數更高;例如聚酰胺類材料[尼龍或海帕倫(氯磺化聚乙烯)]。K值隨頻率變化,在頻率為50~60Hz時數值較小。介電常數是一個比例(聚合物與等尺寸真空存儲的電荷之比),沒有單位,只是一個無量綱數值。
2.介電常數的測試程序和影響K值的因素
介電常數測試程序可參考ASTM-D150和IEC60260。本質上,測試對象是一個置于兩個金屬平板電極之間的絕緣材料樣品,并施加一定電壓。樣品尺寸參見相關程序規定,樣品須平整[應大于測量圓形電極的直徑50mm(2in)]。第二個電壓施加在不含樣品的兩個電極之間。上述兩個測量值之比即為介電常數。介電常數是介電材料電容與同尺寸空氣電容之比。由于絕緣材料的介電常數值大于真空,因此不管聚合物絕緣的種類,K值都大于1。室溫下聚合物的介電常數一般為2~10;數值越低,對應的介質損耗越小。介電常數與溫度有關,也與測試頻率(相關性弱于前者)有關。測試頻率一般在60~1000Hz之間。各種常見絕緣材料的介電常數見表6-1。不同密度(結晶度)聚乙烯的K值存在微小差異;密度增加,K值略有增大,但差異很小。
基于上述原理,隨著聚烯烴絕緣電纜的老化和氧化(如形成水樹),其K值會略微增加。
3.介質損耗
從上節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電纜絕緣類似電容。在交流電場下,多數電容會損失部分電能。每個周期內,絕緣體消耗能量與存儲能量的比率稱為損耗因數,或者(絕緣系統承受正弦交變電場時的損耗角正切)。這種能量損耗轉化成熱量,因此損耗因數可作為衡量絕緣效率的參量。
損耗也可用功率因數表示,它是損耗角的正弦值。功率因數與損耗因數不同,但<0.1時,兩者的數值很接近。低損耗絕緣與此類似,一般總是小于0.1(因此兩個因數的數值差異可以忽略)。隨著損耗增加,和的差異變大。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