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Ceppelini等報道SLE患者血清成分可與DNA發生反應,隨后建立了幾種定性和定量檢測抗DNA抗體的方法。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抗DNA抗體對SLE具有重要診斷價值。
1.同義詞 抗雙鏈DNA(dsDNA)抗體,或抗天然DNA抗體(Anti-native DNA anti—bodies);抗單鏈DNA(ssDNA)抗體,或抗變性DNA抗體(AntbdenaturedDNAantibodies)。
2.致病作用 抗dsDNA抗體在SLE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抗體與dsDNA結合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可存留在循環中或沉積在組織局部,后者激活補體導致組織炎癥性損害,引起SLE。此外抗dsDNA抗體可能與組織結構蛋白如腎小球基底膜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結合,引起基底膜損傷。
NZB/WFl、MRL/1pr等系小鼠均能制備類似SLE的動物模型,血清中也出現抗dsDNA及其他自身抗體(組蛋白、Sm、nRNP、rRNP)。例如,用親代的脾細胞和(或)淋巴細胞注入小鼠體內誘導產生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應(GVHD)與人SLE極相似。從MRL八pT、NIB/W F1鼠中制備的抗DNA單抗可用來檢測抗DNA抗體。
SLE與MHC相關,特別是HLA-DRz、DQWl和DQel基因與狼瘡性腎炎相關(相關危險系數=14)。狼瘡性腎炎患者DR4基因攜帶率明顯減少。此外,伴狼瘡性腎炎的SLE,50%患者有DO.a1.1、DQpLAZH或nQpl.9位點。這些基因位點可能在狼瘡性腎炎發病中有直接的作用。
雖然SLE不是遺傳性疾病,但單卵雙胎同時發病概率是24%~69%。至少可以認為SLE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對家族研究顯示,SLE患者家族成員抗核抗體、抗dsDNA抗體的陽性率高于正常家族。此外,抗dsDNA抗體在SLE發病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抗體的效價與病情相關。因而,SLE患者定期定量測定抗dsDNA抗體,有助于判斷病情。
狼瘡性腎炎與高親和力的抗DNA抗體密切相關;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則與低親和力抗體相關。對小鼠SLE動物模型顯示,發病初期出現IgM型抗體,隨后出現IgG型抗體,抗體的親和力也逐漸增高。狼瘡性腎炎往往在IgG抗體產生后出現。一般說,IgG型抗體較IgM型診斷價值高,因為后者也常見于其他非SLE患者。抗dsDNA*型抗體在SLE發病中也有一定作用。抗dsDNA16/6*型單抗可誘導抗dsDNA抗體并引起SLE樣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