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因實驗需要,于2008年07月04日初次做肝臟組織ZO-1(一種胞膜蛋白,緊密連接蛋白)免疫熒光染色,以前我對酶免疫組化非常熟悉,在園子內也有不少置頂貼和精華帖,但免疫熒光一直還沒做過(原理知道,但細節不太了解)。我先用石蠟切片做了5次,結果一直不理想(表現為未見特異性強染色);近幾日,我又切了冰凍切片,做了2次,終于基本成功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免疫熒光染色技術有了全新的認識,而前些天發出免疫熒光求助貼,回復的很少,所以有必要加強對免疫熒光方面的討論),不妥之處敬請指正。有人會問酶免疫組化做的好好的,為何要做免疫熒光?其實,這也是我以前思考的難題,現在我認為可能胞膜蛋白含量不高,用普通免疫免疫組化可能做不出來,需要敏感的免疫熒光方法來進行蛋白檢測(我是看許多外文文獻都是這樣做的,因此選擇免疫熒光染色。)
問題及其解答:如何降低非特異性熒光染色和避免陰性著色?
1、非特異性染色產生原因及其解決方案:
(1)游離熒光素殘留在二抗中。一部分熒光素未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了聚合物和衍化物,而不能被透析除去。二抗配置時用透析法或層析法分離熒光素標記的二抗和游離的二抗。購買高質量、高純度的熒光素二抗。
(2)抗體以外的血清蛋白與熒光素結合形成熒光素脲蛋白,可與組織成分結合。
(3)組織抗原封閉不全。除去檢查的抗原以外,組織中還可能存在類屬抗原(如Forssman氏抗原),可與組織中特異性抗原以外之之相應抗體結合。延長血清封閉時間。
(4)從組織中難于提純抗原性物質,所以制備的免疫血清中往往混雜一些抗其他組織成分的抗 體,以致容易混淆。
(5)抗體分子上標記的熒光素分子太多,這種過量標記的抗體分子帶過多的陰離子,可吸附于正常組織上而呈現非特異性染色。
(6)熒光素不純、標本固定不當等。
(7)一抗和二抗孵育條件和濃度不合適。調整一抗和二抗孵育條件和濃度至*。
(8)一抗和二抗孵育后的清洗不充分。增加清洗次數和延長清洗時間。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