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量創紀錄地達100億噸
近日,包括東英吉利大學(UEA)Tyndall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在英國總部的研究人員在內的性研究團隊在一份數據中披露,因燃燒化石性燃料而導致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過去的20年中增加了49%。上海復旦大學zui近成立了一個與在英國的伙伴密切協作的Tyndall中心。
這項由碳計劃于今日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發表的新的分析顯示,化石燃料造成的碳排放在2010年增加了5.9個百分點,并比1990年時的排放增加了49個百分點——1990年是《京都議定書》的基準年。
在2000年至2010年間,化石性燃料的碳排放量平均每年上升了3.1% -- 這是1990年代時上升速度的3倍。它們預計會在2011年繼續增加3.1%。
總體排放量 -- 它是化石燃料燃燒、水泥、森林開伐及其它土地使用排放的總合 – 在2010年達到了100億噸碳1。該排放量的一半留在大氣之中,在那里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百萬分之389.6。其余的排放由海洋和陸地儲庫以大約相等的比例吸收。
在2008-09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碳排放量暫時有所減少;但該排放量因為去年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高增長而出現反彈。富裕國家繼續通過貿易將其碳排放外包給新興經濟體。
對2010年碳排放增長起zui大促進作用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印度、俄羅斯聯邦和歐盟。在新興經濟體內產生但卻在西方國家消費的來自貨物貿易及服務的碳排放從1990年時富裕國家占2.5%的份額增加至2010年時的16%。
文章的共同作者,Tyndall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及東英吉利大學教授Corinne Le Quéré說:“自2000年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是循著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預測的發展的,該排放大大超過到2100年氣溫增高2度的界限。然而各國政府已經許諾將氣溫暖化控制在2度以下以避免氣候變化的zui危險的方面:諸如大面積缺水和海平面上漲以及氣候事件增加等。”
“采取行動以逆轉目前的趨勢刻不容緩。”
Trevor Davies教授是復旦Tyndall中心的聯席主任。他說:“這一分析凸顯了西方國家將其二氧化碳排放‘外包’給所謂的新興經濟體的程度有了大幅的增加。重要的是我們通過貿易了解碳排放的真正歸屬。”
來自挪威的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的此文章的主要作者Glen Peters博士說:“許多人將金融危機看作是將經濟朝著遠離持久性和高排放增長方向移動的一個機會,但是2010年碳排放的重新增長提示這一機會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碳項目的執行董事及文章的共同作者Pep Canadell博士補充說:“金融危機幫助發達國家做到了它們在京都議定書和哥本哈根協議中所做的有關碳排放產出的承諾,但是其影響是短暫的而先前存在的挑戰依然存在。”
由GP Peters、 G Marland、C Le Quéré、T Boden、JG Canadell 及MR Raupach撰寫的‘2008-2009金融危機后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長’論文將在2011年12月4日由《自然-氣候變化》雜志在互聯網上發表。
2011年5月在上海成立的復旦Tyndall中心所從事的是對國內和二氧化碳排放,及面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可持續性選項的政策相關性研究。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