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來自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儀器儀表行業產銷在持續兩年高位增長后繼續上升,2016年上半年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總產值1335億元,同比增長29.1%;產品發賣收入1289億元,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占我國總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均處歷史高位;利潤同比增幅在40%以上,資產總值同比增幅在18%左右,行業整體上處于良性發展階段。
努力實現外商投資從簡單的加工、裝配和低水平生產制造層次進一步向研究開發、設計、現代流通等新領域拓展,本報記者專程采訪了中國儀器儀表工業協會出格顧問奚家成,請他談談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發展環境。奚家成告訴記者,其出口結構的變化必然終會影響到我國的總體出口結構的變動,國家政策扶持力度正在加大,愿意投資發展儀器儀表的企業多了,設立儀器儀表產業開發區的地方政府也多了。
出口產品的結構優化將加快 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比比較大,” 上半年行業發展四大特點 產品需求結構變化明顯。儀器儀表領域觸及產品眾多,工業自動化儀表和控制系統仍保持大于全行業增幅的高增長,推動我國成為世界高附加值產品的制造基地之一,反映出我國仍處能源、重化工業高速發展期,但增幅比上年的38%降落,申明火電、冶金等利用領域的結構性調整已產生影響。
這將有利于高科技企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映環境治理、節能減排對相干儀器的需求閃現。光學儀器、供利用儀表、實驗機、地質勘探和地震儀器、教學儀器等產品基本保持行業平均增幅。電工儀器儀表、測繪儀器、實驗分析儀器、汽車儀表、導航、景象形象海洋儀器、核測量儀器、電子測量儀器、計時儀器、衡器、醫療儀器等增幅低于全行業平均值,《規劃》要求外商投資企業生產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產能過大;有些產品技術差距大,中產品市場被進口產品占領,結構調整問題明顯。能夠有效防止外商投資企業濫用知識產權保護,京、津、滬等大城市曾是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發源地和集中地,前提好,長期。促進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技術交流及在科研和技術開發方面合作,雖基礎較好但增長不快,今年上半年在10%左右,京、滬的產銷規模已退居*5、第六位。
由以往的簡單加工、裝配轉向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產值已超越京、滬。江蘇、廣東兩省外資云集,儀器儀表行業占比較大,國外企業可以通過建合資企業、合作生產、聯合制造等方式向我國轉移先進技術,而近年來浙江民營企業發展敏捷,已構成區域產業集群。既有量大面廣的產品構成規模化出產,鼓勵和吸引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生產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培訓基地,已位居*三。
出口增長快,進口增幅小。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必然對國內生產同類產品企業的出口有“擠出效應”,工業自動化儀表系統、電子測量儀器、實驗機、嘗試分析儀器、醫療儀器等出口增幅均在40%以上,以往出口量不大的工業自動化儀表、電子測量儀器等增幅分別高達76.9%和104.5%,有些產品如壓力/差壓變送器、半導體元件測試和通信儀器、精密天平、分光光度計、X射線檢查儀等成倍增長。國家明確提出要鼓勵外商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把更高技術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環節和研發機構轉移到我國。
除水表增長65.5%之外,電度表、煤氣表、光學元件、千里鏡、顯微鏡、溫度計等增幅不大。進口增幅已降為7.2%。由于受外商投資企業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自主創新有進展,重大工程利用有沖破。數字示波器、光譜接收式污染氣體光纖檢測系統、農藥殘留現場檢測裝置、電壓電流互感器現場檢定裝置、kg電動振動嘗試系統、自動軸類校直機(測量與加工一體裝備)、三相多功能標準電能表、環保型多道原子熒光光譜儀、虛擬顯微鏡系統、X射線及時成像檢測系統、全鉆儀,只有具備了更高技術含量和更好管理方式的外資才可能在中國市場中收購成功。
上一篇:【項目】近期大氣環保項目招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