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體競爭* 智能化覓出路
閱讀:1290發布時間:2014-3-5
近日蘇州公布商業地產“限售”新政,這是被稱為*zui嚴酷的房產調控政策,商業地產的泡沫現狀從隱憂逐漸正式進入人們視線。市場兩極分化明顯、綜合體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拷問著地產開發商:如何改變、創新才能突破現在的競爭困局?
房地產在經過數年的高潮爆發后,開始變冷,房產調控政策更雪上加霜。越來越多的地產商意識到,靠純住宅獲取巨額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于是地產商瞄準能規避調控政策的商業地產市場,向商業、旅游、交通、辦公、會展等為主業態的各類綜合體發展,其中以商業綜合體所占比例zui高。據不*統計,截止2014年2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僅在建或待建的綜合體(不含住宅)數量將近6000個,建筑面積高達130億m2。其中以綠地、萬達、萬科為首。甚至連一些非房產企業也紛紛涉足商業地產市場,欲分一杯羹。
如此大體量的綜合體建設,迅速將綜合體推進了飽和狀態,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盲目跟風建設導致綜合體同質化嚴重,長久運營幾乎難以為繼。樓盤空置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想要提升綜合體的競爭力,那就必須要有亮點和賣點。這也使得一批企業展開了探索。其中深圳貝爾信總裁提出的綜合體智能化尤為引人矚目。
如今是科技的時代,城市處處都在追求智慧,綜合體自然也不例外。以深圳為例,深圳的樓盤可謂。相比于日前杭州某些樓盤的暴跌,深圳房價穩如泰山,一直呈上漲趨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深圳樓盤的科技水平高,含金量高。綜合體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低端的弱電、監控等,而向綜合體智能化、網絡化、O2O、移動物聯網等轉移。
在商業地產中,區位優勢及項目定位、招商策略和建設同步速度、智能信息化水平是決定綜合體成敗的三大重要因素。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們對自動化需求的增高,智能化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綜合體若加入智能化建設,會提高10%左右的成本,但是在投用后卻會將降低20%-30%的能源損耗及管理費用;智能化能提高商業運營的效率,提升綜合體的價值和品牌度,吸引高質量的商戶與客流,增加招商成功的可能性,從而營造商圈,帶來綜合體項目的大幅度溢價。從深圳紅樹西岸及萬象城智能化就可以看出,智能化為綜合體帶來的效益遠遠高于它的投入。
在綜合體競爭日漸*的今天,優勝劣汰是必然選擇。而科技因素開始越來越深度影響房地產行業。在地價相對穩固的今天,增加綜合體的科技含量不失為為綜合體升值、有效提高其競爭力的良策。而如何選擇智能化工程團隊及如何平衡智能化造價與功效的矛盾,是地產商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