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機制造業進入大發展期
閱讀:418發布時間:2014-4-2
2006年,風機商的機會如從天而降,國家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國內整機企業紛紛看準機會、狂涌入市。此前,我國風電整機制造市場的主要廠商共有21家,本土制造商僅12家。而到2011年年底,我國整機制造企業已達80多家,僅5年就增長了3倍多。以至于業界驚呼,中國風電“發瘋”了。
迅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便是大浪淘沙。在市場對風機制造企業的篩選中,華銳、金風、三一電氣和明陽等企業,或憑借*的技術、或依靠價格優勢、或因為選對了目標市場,或由于良好的維護服務,得以脫穎而出,在年輕的風電行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2010年后,風機企業開始著手改善風場設施,但面對產業上下游的多重壓力,年輕的企業竭盡所能適應標準、完善風場維護,但仍遇到諸多問題。
風場維護,穩定的收益來源
一臺風機的壽命是20年左右,質保期則為出廠后2~5年。到2012年,國產風機大量入主各大風場僅4年有余。但縱觀大型風機企業,都基本做到完成風電場技術調試和后期維護。
目前,大型風機企業的服務人員都有明確分工。華銳風電(601558,股吧)相關人士說,其技術人員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現場日常運行維護人員;二是專業維護人員,將維護與運行分開,保證設備維護的專業性和較高的維護質量;三是現場調試人員,一般都是技術能力很強的專業技術背景。
金風科技(002202,股吧)在2011年就已向市場提供超過50套風電場能量管理平臺、近20套風能預報系統以及80套風電場*監控系統,并開發出并網友好產品和解決方案,如智能微網系統、*監控系統、能量管理平臺和風能預報系統。
“目前,酒泉風電基地絕大部分是應用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的風機。在風電場服務方面,華銳等企業的確比風機企業做得好,比如隨叫隨到。”當地一位風電場業主表示。
不難發現,酒泉在運的絕大部分風電場員工都相當年輕,甚至大部分都是畢業即上崗,他們缺少風電場運行維護經驗,很多風電場更傾向于把維護交給風機企業來做,而這也將成為風機企業的*利潤來源之一。
標準頻出,企業應接不暇
然而,政策的順風車和風場的維護收益,并未換回持續的高盈利和好口碑。國家短期集中出臺各項標準,使得本來疲于奔命于各大風電廠的設備制造企業,更加應接不暇。
2011年12月2日,國家電監會發布的《風電安全監管報告》明確指出:在缺少掛網試驗和實地運行考驗的情況下,一些國產新型風電機組便投入規模化生產,導致風電機組在建設期和投運后出現各種事故……
對一些大型企業,由于早已具備相應技術實力,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對不算挑戰。而多數企業并不這么想。從2005年《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頒布,到2006年試行、2009年修訂的《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還有中國電科院(300215,股吧)發布的風電場的典型設計,2011年7月就分布式風電下發的《關于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的通知》,還有試圖推動風電大型化發展的《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風機相關標準下發的速度快且涉及改造范圍廣,不僅沒有給企業喘息適應的時間,很多方面也缺乏細節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