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擁抱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
閱讀:659發布時間:2016-8-4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和智能終端的發展,移動應用App、移動支付逐漸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面對移動支付的興起與密碼安全問題之間日益尖銳的矛盾,生物識別支付成為繼密碼之后移動支付安全保障的*選擇。對此,中國銀聯發布了《中國銀聯生物認證技術指引》標準規范,旨在通過生物識別的方式,提升支付體驗和安全性。
《中國銀聯生物認證技術指引》(新編)從技術框架、安全體系、軟硬件要求以及接口數據四個部分對線上與線下交易的生物識別認證技術作指引,技術框架包括對當前市場主流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三大生物識別產品與應用作統一的標準規范,并對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擴展與應用預留,便于日后可以更簡單和快速的接入其他生物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技術簡介
生物特征識別技術(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是一種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的新型識別技術,它將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為特征,通過計算機技術、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等手段進行數字化,然后利用起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
作為專注于生物識別和數據安全領域的企業,天誠盛業表示生物識別技術正在逐漸的代替傳統密碼。每個人的指紋、聲音、瞳孔等生物性標志都是*,很難模仿復制。同時生物識別具有快速,便利,安全,*,不會丟失等優勢,特別是作為用戶與生俱來的特點,將讓其在智能設備和移動業務方面得到普遍應用。
移動支付擁抱生物識別
市場的剛性需求催生安全模式的創新,多種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移動支付領域,帶給用戶更安全、便利的支付體驗。
1.刷臉支付
去年,馬云在德國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僅僅只是拿著手機對著臉部掃描一下,短短幾秒鐘,就從淘寶網上購買了一枚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馬云“刷臉支付”不僅成功向展示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也將移動支付的技術競爭直接升級到“刷臉時代”。除了阿里巴巴之外,騰訊、baidu、小米等互聯網企業也已成為人臉識別技術的“擁躉”。除了人臉識別支付外,我國人臉識別技術正不斷落地,如人臉識別VTM機,人臉識別考勤,人臉識別監考、人臉識別門禁等等,人臉識別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2.指紋支付
目前用于移動支付的要數指紋識別,指紋識別幾乎成為當下智能手機標配,像支付寶、等紛紛實現指紋代替密碼,進行小額支付。
而金融機構的表現則更為謹慎,即使有做一些生物識別的相關應用,但并不會*依賴這一技術,仍然疊加其他安全手段以確保身份真實性以及交易私密性等。像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渤海銀行等紛紛引入天誠盛業多模態生物識別統一身份認證平臺Smart BIOS,此平臺由天誠盛業歷時5年研發,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為核心,可以根據銀行需求預留不同生物識別接口,而且銀行可以通過此平臺靈活的將不同的或者多種生物識別技術引入到不同的業務場景中。
3.聲波識別
2015年4月,GMIC移動互聯網大會baidu錢包聲紋支付技術首度亮相,由baidu百付寶公司總章政華親自演示——他先打開手機baidu頁面,用手機baidu的語音搜索功能分別喊出“外賣”、“肯德基”、“香辣雞腿堡”等關鍵詞,等出現到“香辣雞腿堡”下單頁面時,手機上出現一串隨機驗證碼“120167”,章政華用語音念出這串驗證碼后,頁面顯示支付成功。這整個的支付環節,章政華是通過聲音密碼來完成的。
科學表明,每個人發音講話都是通過鼻腔、口舌、聲道、胸肺幾大器官多重配合的結果,zui終形成的看不見的聲波被識別成聲紋圖譜,而任何兩個人的聲紋圖譜跟指紋類似,都不會相同。
4.虹膜支付
因為人的指紋會出現磨損情況,而面容也會隨時間流逝而出現變化。目前更,更安全的技術當屬虹膜識別技術。虹膜是位于黑色瞳孔和白色鞏膜之間的圓環狀部分,其包含有很多相互交錯的類似于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的細節特征,這些特征可*地標識一個人的身份,虹膜識別技術通過識別*的虹膜圖像特征,來辨別不同生物活體,從而實現高度的安全性與性。
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虹膜識別功能的手機,包括天誠盛業也早已研發出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虹膜模組,并成功應用于多種定制終端中。相信不久以后,虹膜識別很有可能會取代指紋識別成為智能手機上的一個標配功能。那么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虹膜移動支付的普及。
總結:
生物識別支付方式很多,那么哪種更安全哪?天誠盛業認為,每種生物識別技術都有其*的優點和限制條件,不同的應用場景需要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支撐,也因此,多模態生物識別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只有通過成熟穩定的多模態生物識別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將多種生物識別技術組合在一起,支付才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