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時代來臨 人臉識別技術再掀浪潮
閱讀:1492發布時間:2016-10-10
人臉識別成為了科技領域zui火熱的詞匯,近年來有很多app軟件也都是應用人臉識別技術讓大家能夠初步體驗到刷臉是怎樣一種體驗。在生物識別技術發展領域,人臉識別的潛力可以說是zui突出的。很多科研團隊也都致力于將人臉識別這項技術能夠和我們生活中的場景應用有機的結合起來,真正的為百姓服務。
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和互聯網領域的應用受到的關注,人臉識別正在被廣泛用于政府、*、銀行、社會福利保障、電子商務、安全防務等領域,金融和互聯網*紛紛加碼人臉識別。
何為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系統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光學成像技術的發展得到提高,而真正進入初級的應用階段則在90年后期,并且以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技術實現為主。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不在商務場所中,它已經以各種智能家居的形式逐步滲透到平常百姓家。
人臉識別技術有許多種。*種是zui初級的,也被稱之為臉部探測,通產用在手機攝像頭上,在拍照時對臉部自動對焦。第二種是臉部分類,分辨臉部肌理,但是能夠判斷的信息也很有限。其他的臉部識別技術則有著更復雜的使用場景。比如一些軟件使用臉部識別技術進行用戶身份核實,在攝像頭捕捉到確認畫面時激活電腦或是手機。zui令公眾產生警覺的,是用來探測未知用戶身份的臉部識別功能——也就是將數據庫中的人臉數據和身份數據匹配。
與可以數據化的網絡終端代碼不同,任何你的賬號和密碼只要通過驗證都可以進行更改,而人臉識別數據則*不同,人臉數據和公眾用戶的其他生物數據一樣,改變成本非常高,有時候甚至是不可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人臉識別成為一種我們所有人無法逃脫的“數據鏈路”。
應用廣泛前景可期
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和互聯網領域的應用受到的關注,人臉識別正在被廣泛用于政府、*、銀行、社會福利保障、電子商務、安全防務等領域,金融和互聯網*紛紛加碼人臉識別。
去年開始,刷臉取現、刷臉開戶積極推進,阿里、騰訊先后推出刷臉支付計劃,今年3月26日,北京市2016年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統一測試啟用人臉識別技術以驗證考生身份。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日漸成熟和人們對私密信息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人臉識別技術將廣泛普及于相關領域。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在互聯網時代,人臉識別技術的入口價值不可低估,隨著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人臉識別潛在的市場規模超過萬億。中國由于人口基數大,互聯網普及程度高,將成為人臉識別領域的主戰場,未來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互聯網金融和安防領域將成為人臉識別應用爆發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通過“遠程人臉識別*件核實”的方式進行身份驗證,可有效解決面簽難題,人臉識別技術有望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標配;而在安防領域,人臉勢必可以顯著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治安管理成本,應用前景。
國內生物識別產業向人臉識別過渡
國內生物識別市場較單一,過于集中發展指紋識別技術,指紋識別技術產品的*幾乎是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總和,即大約為50%。指紋識別在眾多生物識別技術中,門檻zui低,因此得到發展。不過,作為接觸性的識別技術,指紋采集頭常常容易損壞,需要定期更換;約有5%的人指紋較淺,不易采集;再加上指紋識別對位置的要求較高,因此往往出現較高的抗真率,以上因素限制了指紋識別未來發展,這就為人臉識別帶來了發展機會。
與指紋識別技術相比,人臉識別度更高,且屬于非接觸式識別技術,操作更方便快捷。推廣方面,當前普通攝像頭可以作為傳感器,人臉識別主要依靠人臉識別軟件和算法進行處理,普通攝像頭可以作為采集人臉信息的傳感器,推廣起來成本比較低,客戶也較容易接受。
基于以上特點,人臉識別將可取代指紋識別在生物識別產業下一階段迎來較快發展。目前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在銀行機構,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得到使用。預計人臉識別市場將快速爆發,到2015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可達到75億元,未來潛在的市場規模將超過千億。
總體上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物識別技術也將迎來新的變化和需求,生物識別技術與互聯網、物聯網的交集將成為各行業的著力點。當前的單一的生物識別技術各有優缺點,在應用上難免會出現一干問題。也許今后的生物識別技術將向多元化交錯發展,取長補短,而生物識別技術的市場前景,仍然值得人們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