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內政部在 2016年12月28 日的聲明中表示,2017年1月1日起開始采用「虹膜掃描」做為旅客及新加坡公民除了照片、指紋外身分辨識依據。新加坡內政部表示,國會已經通過在1965年所頒布《國民登記法(NRA)》的修正案,ICA)會于近日開始蒐集新加坡國民的虹膜檔案,新加坡內政部補充,這項新的政策將會適用于注冊新的身分證、護照申請及展期的作業。而此前,也已經有國家開始在機場海關出啟用虹膜識別。
目前在五十個機場以上都使用了E-passport,E-passport本身是某些VIP客戶可以通過虹膜識別的方式在無人值守的VIP通道當中直接通關,而不需要做任何的Check-in,它*地方便了相關VIP用戶在機場的使用體驗,也加快流通速度。
而在阿拉伯地區,虹膜識別更受歡迎。大家都知道阿拉伯婦女的裝束非常的典型:戴著面紗,面紗當中只留下了一個非常小的窗口,身體的所有其他部位都被覆蓋,只有眼睛是暴露在外邊。這種傳統裝束,讓其他的生物特征認證技術幾乎無用武之地——沒有辦法用指紋,也沒有辦法用人臉,而暴露在外部的只有眼睛,所以虹膜識別成為認定身份的選擇。
2013年,阿聯酋的三十五個出入境口岸安裝了超過兩千臺的虹膜識別設備,而采用虹膜識別鑒定旅客的身份,每年可以達到五百萬次以上。
如果乘坐阿航的班機到歐洲旅游,基本上都會在阿聯酋的機場降落。在阿聯酋機場入關你就會發現,每個進入的乘客都需要用虹膜識別系統登記;當離開阿聯酋的時候,也會再次用虹膜識別系統來確認你的身份。在中東地區,可以認為虹膜識別系統是zui的、zui方便、當地用戶需求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
出入境管理涉及,在護照辦理過程中將眼睛特征作為重點也無可厚非,又或者在趨勢下,我國實行虹膜識別也說不定。
其實不僅僅是在機場海關,虹膜識別的應用已滲入眾多領域。
虹膜掃描的zui初應用主要是訪問控制,如今,安防設備制造商都在努力占據生物特征識別市場,包括桌面驗證、銀行安全、電子支付、文件加密等,甚至是遠程*、云服務認證。
目前,虹膜識別憑借其超高的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已經開始應用于金融、醫療、安檢、安防、特種行業考勤與門禁、工業控制等領域,相信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和認可度逐步提升,虹膜識別未來的滲透率和應用領域將繼續提升,市場空間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間。
我們以金融領域的應用為例,看看虹膜識別具體的應用方式。實際上金融銀行社保的虹膜識別安全系統分為兩大類:*類是物理安全,第二類是信息安全。
在物理安全方面,zui常見的應用模式是虹膜門禁,對重要場所進行的出入管理。比如說虹膜識別門禁、基于虹膜識別管理的貴賓通道、虹膜識別軋機,或者是基于虹膜識別的保險柜、保管箱、金庫門。所有這些虹膜識別的物理安全系統都有共同的特點,比如他們都是控制一扇門、控制一個通道、控制一臺軋機,在物理上隔絕非法用戶對某一個需要重重設定安全權限的地方進行保護。
在信息安全方面,比如當用戶在取錢的時候需要輸密碼,需要保護帳號安全;用戶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設定賬戶信息,所有的這些賬戶信息的傳統技術手段上基本采用的都是“用戶名+密碼”的組合方式。但事實上,目前大量的銀行欺詐行為可以從后臺數據庫竊取你的密碼,或者通過非法拍照、錄像等其他方式竊取密碼,這類密碼泄漏可能對于用戶來說是不知不覺的,賬戶里的錢也不知不覺被人騙走了。于是銀行系統開始升級自己的基于密碼和用戶名的身份認證,開始采用生物特征,而虹膜識別作為度zui高的生物特征被銀行系統選中。
比如虹膜識別ATM,使用模式是當用戶插入銀行ka的時候,輸入密碼的同時還需要同時掃描驗證是否是合法用戶,只有當虹膜掃描結果和賬戶信息一致后才可以獲取提款權限,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提升了原有的單純的密碼驗證的安全等級。
為何虹膜識別會如此受歡迎?它真的安全嗎?
不同于其他生物識別,虹膜具有很高的穩定性和*性,它在胎兒發育階段形成后,直至死亡,終身保持不變,不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而磨損變化,即使同卵雙胞胎、同一個人的左右眼虹膜紋理都不相同。
一個虹膜大約有266個單位的讀取點,而其他傳統生物測定技術只能讀取13-16個單位,因此虹膜的準確率更高,相比于指紋和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的誤識率低至百萬分之一,想出錯都難。
虹膜復雜的細節特性讓偽造也變得幾乎不太可能,而且虹膜的生物特征只有在活體情況下才能夠識別,用照片、錄像等代替活體的虹膜圖像都無法生效。可以說,虹膜識別是目前zui穩定、zui準確、安全系數zui高的生物識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