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城市飛速發展,擴張帶來的產物,當時各地城市管理者為了擴大城區面積,通過一條條“紅線”將農村劃入城市,然而相關配套建設及政策卻并未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區仿佛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與周圍的高樓大廈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為此出臺了很多舉措,在十二五期間,住建部、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7部委聯合召開“要求各地全面落實全國資源型城市與獨立工礦區可持續發展及棚戶區改造工作座談會”,會議指出,要扎實推進各類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A類,社區仍保留和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以原村落居民為主,也有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居住;
B類,處于城市重點建設區域,農、工居民參半;
C類,繞城公路以外區域,基本上仍保留農村結構;
對于城中村的改造總結起來大致有兩種,一類是政府牽頭,由開發商進行統一規劃拆遷;另一類則是社區化改造,提供配套的小區管理服務。前者是比較*的改造方式,會為該區域日后發展帶來較為直觀的好處,但在短時間容易產生過激矛盾,城中村房屋的大量拆遷將導致流動人口租房難,暫存城中村房屋不斷加蓋,周圍生活成本提升等民生問題。相比一次性拆除這種有點“粗暴”的方式,后者則顯得更為人性化,通過增加城中村基礎配套設施,采用小區管理模式,配備物業公司,提供基本醫療衛生保障,設立社區警務室……通過這些舉措,一方面有效提升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矛盾。
二、流動人口管理概述 伴隨著城中村一起出現的還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到了2012年,我國的流動人口超過一億人,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及大中城市,年齡段在16~40歲之間,多是外來務工人員。為此,中央專門成立了流動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轄省、市、縣、鄉、居委會五級管理體系,但目前該管理體系還不能適應需求,除北、上、廣、浙江等少數地方外,絕大多數的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還是由當地*機關治安部門承擔。
流動人口管理儼然成了各地政府及*機關“頭痛”的大事,一方面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加快了城市建設進程,而另一方面,流動人口聚集的城中村又成了*高發區,流動人口管控成為城市治安的“晴雨表”。城中村流動人口管理案例筆者通過學習調研,從中選取十個城市“城中村”治理作為案例,希望能夠總結出一些應用共性。
鄭州警方推行“以房管人”管理新模式
據統計,鄭州流動人口223萬,全城有228個城中村,容納了將近90%的流動暫住人員,總間數38余萬間,其中金水區城中村占總數的40%,出租房占30%。鄭州城中村租戶聘用至少一名房管員,專職負責房客的暫住登記,以及出租房和暫住人口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戶戶安裝“流動人口管理系統客戶端”以及“旅館業治安管理系統端”,戶戶與警務室聯網,由房東負責對居住人員進行信息錄入,并上傳至派出所。出租房必須安裝監控設施,出入口、通道、樓層等安裝探頭,錄像保存15天以上,大門必須安裝磁性卡。對單位出租房,采取“單位自管式”,明確專人負責,必須通過信息系統準確登記上傳信息,無系統的采用人工采集,并上報派出所或警務室。
合肥流動人口管理
現階段,合肥各地對城中村流動人口管理主要有四類模式:
模式一:街道、社區設立服務站,實行“街所齊抓,居警共管,房主直管、代表參與群眾配合”的管理模式,對房主實行“誰出租、誰負責”的責任管理制度,將房主與租客捆綁,有效杜絕房主隨意出租的情況發生。
模式二:旅店式管理,實行“來人登記、人走注銷、一人一檔”。
模式三:“四網一體”,織密領導網,輔之服務網、協管網以及信息網,并聘請專職協管員,對房主進行監督指導。
模式四:“顏色管理”,以社區警務室為平臺,依托派綜系統(各地使用系統不統一),社區負責整合,錄入并更新信息,對流動人口推行分類(A類,關注戶、B類,一般戶、C類,放心戶)、分層(不同顏色標注)管理。
廈門流動人口管理
廈門城中村采用“五個一”、“四平”模式。“五個一”分別是一個登記本,一個管理員,一塊提示牌,一個平安眼,一扇技防門;“四平”分別是平安眼、平安鈴、平安街、平安員。
西安城中村技防建設
西安城區總共有187個城中村,僅雁塔地區就有67個,流動人口50萬。雁塔地區實行“人防與技防兩手抓”策略,形成一室(警務室)、一會(治保會)、一隊(巡邏隊)的人防模式,每個城中村設立警務室、治保會、成立巡邏隊。并在重要路口,地段布設探頭760余個,居民樓大門安裝電子防盜門鎖。
深圳城中村探索“塔式”管理
在技防方面,深圳城中村監控探頭的建設是政府與當地居民共同出資。人防方面采用“塔式管理”,即一個社區民警管理10個巡防隊員,1個巡防隊員發動10個保安員,一個保安員再管理10個樓長,樓長再發動10個信息員,層層遞進,逐級管理。
南京城中村管理
南京全市有71個城中村,共有23.91萬人口。南京城中村管理模式為落實“以人管人”與“以房管人”并重,通過房主對租客入住進行審核、信息錄入、日常治安監督。通過房
屋入住登記加強對前科人員的重點管控。同時城中村加強治安巡邏,并在重要路段,通道等區域部署監控探頭。各部門齊抓共管,涉及單位有街道、社區、治保會、居委會、樓長、治安信息員、協管員、村治保隊伍、派出所等。
杭州城中村管理
杭州主城區城中村主要分布在西湖區、江干區、上城區、下城區以及拱墅區。通過對部分城中村走訪得知,杭州市城中村以社區形式進行管理,設立社區警務室,負責住人口登記以及治安巡邏等任務。
城中村內的每幢樓門口都會貼一塊二維碼,里面會登記樓主及租客等信息,方便警員了解樓內人員結構。同時每棟樓的大門都安裝了電子門禁系統,需要刷卡進出(社區警務室負責統一發放,成本價10元,采用30元租用形式,退房后退押金),在租客登記入住時需要到社區警務室登記暫住信息,警務室登記處有兩套系統,一套運行在外網,配備流動人口管理系統,可以掃描*,記錄入住信息,瀏覽門禁信息(出入門狀態以及門禁設備運行狀態),關聯門禁及*等。另一套通過VPN專網與*網對接,采用離線手工錄入的形式將暫住信息錄入系統,并實現對管控人員的比對(這種模式是非實時比對)。而在警務監控室,則配備了監控監視器,實時查看重點通道治安錄像,同時配備了一套“雙實系統”,運行在*網。“雙實系統”即實有人口、實有房屋。
城中村流動人口管理辦法總結起來包括以下幾點:
1、運用證件管理,不定期流動人口清查;
2、集中辦理暫住證;
3、通過警務信息系統及時錄入并比對人員信息,及時掌控重點人員入住情況;
4、完善常住、暫住庫管理,推廣警員手機上網查詢系統;
5、完善四色預警系統,建立流動人口*預警系統;
6、開展群防群治,強化技防設施建設。
三、調研問題解讀 從粗淺的走訪調研來看,現階段很多城中村管理采用的是將農村轉為社區管理,而非粗暴的拆遷,究其個中原因,城中村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故短期內不會消亡,因此市場生命周期不會曇花一現。總結各地城中村技防建設模式,基本一致,都是監控探頭+電子門禁模式,好的地方還可能配備移動執法設備或者二維碼,監控探頭入戶的情況較少,偶爾會有個別地方采用這種模式,出資方也是戶主,而且探頭未與門禁聯動。
相信不久的未來,通過政府、企業等各方面的努力,能夠為城中村的老百姓帶來一個安靜祥和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