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可以獨立實現大范圍*監控的攝像機,其概念與初級成品誕生已久,但成熟商用產品直到08年才正式出現。又因為目前國內安防方面的標準大多圍繞模擬與網絡展開,故此對于全景攝像機還沒有較為統一的標準定義,使得在具體到某些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會存在認同度方面的問題。總的說來,當下主流全景攝像機采用吊裝與壁裝方式可分別達到360°與180°的監控效果,而某些只有120°到130°視場角的攝像機,因為能達到客戶對一個較為開闊面積的監控訴求,亦可被稱為全景攝像機(廣角全景攝像機)。
分類 魚眼全景攝像機是由單傳感器配套特殊的超廣角魚眼鏡頭組成,并依賴圖像校正技術還原圖像的魚眼全景攝像機。出色的性價比令此類產品*主流份額,但魚眼鏡頭的特殊性會造成對傳感器像素的必然浪費,并且其畫面邊緣畸變部分難以達到高清晰度,亦即限制了監控范圍內的清晰度覆蓋面積;圖像矯正與虛擬PTZ技術是其核心技術,根據這些核心技術目前的魚眼全景攝像機可進一步歸納為三大類:
軟件前端固件集成(軟件方式) 此類攝像機所有的功能實現軟件,包括圖像矯正、虛擬PTZ、智能部件以及壓縮算法等全部被集成在攝像機內部的固件上,未來的升級亦只需對前端設置進行更新。與此同時,其后臺pc亦可提供虛擬PTZ等功能,給予用戶事后靈活改變觀看視角及側重點的可能。又因為相同計算量在硬件晶體與軟件PC上的負荷量區別很大(同一個運算任務,當涉及到計算矩陣的問題時,會占據軟件大量資源。
芯片前端實現(硬件方式)
此方式所有功能同樣在前端實現,但不同于軟件前端固件集成的是它不允許對原始圖像的保留以及后續操作。在用戶選定固有的功能之后,機器依據指令在前端攝像機內部處理好圖片,進而輸出到后端實現二分屏或四分屏效果。這種方式的出現給了一部分暫時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廠家與全景攝像機"親密接觸"的可能,也適用于一定范圍的低端市場。但它所有功能被封裝在成品芯片中,廠家難以進一步自主升級。
后端軟件實現
此類全景攝像機所有功能皆由安裝在后端PC上的軟件實現,前端攝像機只負責抓取圖片,因此產品在成本與售價上都有優勢。依賴后端PC強大的處理能力,此類產品沒有清晰度升級方面的瓶頸限制,在實現基本多分割顯示、虛擬PTZ等功能的同時,原始圖像的保留亦使得后期可進行更多的信息收集與處理工作。可另一方面,此類產品對后端PC與網絡資源消耗較高,應用在大型項目時需要配置更多后端服務器。
前景
全景攝像機的優點在于能以zui少的裝機量,達到zui有效率的監控效果,即能減少護罩、布線與人員的施工費用等,能降低監控工程成本。但其畢竟發展時間短(五年),有不可忽視的劣勢,如攝像機的單價偏高、監控距離尚未突破,以及圖像存儲、還原等問題,都急需調整和改進。
因此,不能盲目追崇全景攝像機,其目前也不可能取代傳統攝像機的作用與功能。所以如何搭配全景攝像機與常規型攝像機共同使用,使二者取長補短,以求監控效果zui大化,才是現階段除技術突破之外zui應該考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