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能建筑是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和活動的空間,同時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實現率利用土地、水等各種資源,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建筑物。綠色智能建筑是人類對建筑和居住問題理性思考的結晶,將成為我國智能建筑發展的重要標志。
人們目前正經歷著傳統的“綠色”向“智能綠色”的轉變。用“綠色”推動“智能”,用“智能”服務于“綠色”,“綠色”與“智能”不僅僅是系統,其更是“綠色”的智能化??梢栽O想,在未來建筑和小區住宅中,智能化系統為人們創造出、便捷的工作條件、安全的環境、健康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系統控制著建筑技術功能,zui大限度地減少能耗,盡可能地發揮建筑的生態效應。可見,智能建筑的發展已經不再局限于用智能系統控制建筑,而是更加關注利用智能系統構筑未來的綠色建筑,此時的建筑才能真正成為具有自控能力的綠色建筑。
堅持技術創新
綠色智能建筑首先是低能耗建筑,在以往的智能化系統中,建筑節能技術的地位雖然很高,但多為建設方的“亮點”、工程承包方的“賣點”,不少內容名不副實。提高建筑節能水平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與設備的運行效率和管理模式息息相關。建筑智能化就是通過技術實現建筑節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比如:運用樓宇自控系統的節能策略,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統的控制精度,加強空調設備*啟??刂?,搞好新風量節能控制,優化控制算法進行節能控制等。建筑節能的技術措施應作為工程建設方、設計方、承包方以及物業管理方必須實施的基本工作內容,除了應按照建筑節能的相關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外,還必須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每一個環節給予落實,而智能化為綠色智能建筑服務的全過程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如:在建筑節能中采用高精度的各類物理量與化學量的檢測器,對能源使用狀況、能耗設備運行狀態、節能控制效果等進行檢測;開發功能強、可靠性高的無維護現場控制器;燈光控制采用智能調光器和自動跟蹤系統;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的監控;使用的節能燈具和節能家電,都需要依靠產品的技術創新和進步。
完善公共管理體制
如今,我國綠色智能建筑屬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的技術政策法規體系,真正意義的綠色智能建筑尚未進入實質性推廣應用階段,綠色智能建筑的設計理念和綠色消費觀念還需要進一步引導。因此,政府和行業協會需要從我國國情出發,本著“功能實用、經濟適用”的技術選擇原則,制定技術規范標準,扶持國產化、推進產業化,以提高我國綠色智能建筑技術的總體水平,從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強的綠色智能建筑評價體系,健全發展節能與綠色智能建筑的政策法律體系,建立節能與綠色智能建筑的行政監管體系。我們高興地看到:2005年10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會同*聯合發布了《綠色智能建筑技術導則》,2007年3月,“第三屆智能、綠色智能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在京召開,大會涉及綠色智能建筑設計、建筑節能、綠色建材、供熱體制改革、住宅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等重大問題;2007年8月,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頒布了《綠色智能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等一系列與綠色智能建筑相配套的標準。這些標準對于推動綠色智能建筑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智能建筑行業出現新的變化,過去的這些標準可能不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這就需要主管部門能夠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公共管理體制,規范市場秩序,推動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優化節能管理
國外專家對建筑全周期成本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規劃成本占總成本的2%,設計施工成本占23%,而運營成本占到75%。而在我國,大家往往重視降低建設過程的成本,忽視建筑運營使用過程的成本,其實大部分的建筑運營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想要降低建筑的運營成本,只有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的管理效率。
智能建筑技術的優勢之一就在于其能幫助建筑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和人工成本。只要運行管理有一定的節能空間,就應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智能化系統應建立能耗管理信息平臺,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參數,通過平臺準確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貯,都通過對各類實時信息與歷史數據分析,管理當前的用能設備,優化用能控制與管理策略,提高綠色智能建筑運行的效率。
面對綠色智能建筑的發展機遇,我們應該在學習、借鑒國外成功做法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加強宣傳,讓社會各界對推行綠色智能建筑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充分認識;結合各地域的特征和經濟現狀,制定頒布綠色智能建筑標準和評估規范,研究開發、應用推廣綠色新技術、新材料和成熟適宜的綠色智能建筑技術體系;建立健全綠色智能建筑立項、設計、施工、運營各環節管理機制和技術政策法規;通過高校、設計單位、企業與政府、行業協會的密切合作,推動綠色智能建筑成為我國未來建筑的主流,實現建筑業持續、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