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提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污水處理一直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領域。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因地制宜推進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各地十四五規劃也多次提及污水治理。對污水處理行業而言,一方面承擔著繼續改善城鎮水生態環境質量的重任,另一方面需要應對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態人居環境滿意度的重大挑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意味著污水處理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
污水處理行業誕生和發展
(1)污水處理行業于工業化發展時代誕生
18世紀60年代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工業化階段人口向城市轉移,小規模、低負荷的生活污染向大規模、高負荷的生活與工業復合污染轉變,污染物產生量遠超環境容量,引發水體黑臭、疾病滋生等一系列嚴重后果。直至百年前的1914年,活性污泥工藝在工業文明的發起地英國誕生,標志著現代污水處理行業興起。
(2)污水處理的轉型發展
1987年,布倫蘭特夫人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力求把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穩定在某一水平,從而防止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污水處理行業在削減污染物的同時,開始注重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如能源、土地、礦物類藥劑、建筑材料等,并用經濟的方式回收廢水中的資源,如再生水、營養元素、能源(沼氣、熱能)等。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污水處理行業進一步向物質循環、能源回收和再生水回用的方向升級轉型。
(3)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經歷了一段超高速建設時期。根據城鄉建設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已建成覆蓋城市-縣城-鄉鎮的城鎮污水處理廠5 970座,處理規模超過2億m³/d,已經超過美國,成為污水處理量大的國家。
針對污水處理高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014年,以曲久輝院士為首的行業專家委員會提出了“建設面向未來的中國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的構想,將未來性的理念概括為“水質永續、能量自給、資源循環、環境友好”等四個追求,期望中國污水處理行業能像中國高鐵一樣,在國際上快速實現從“跟跑”到“”的轉變。改變行業“走一步看一步”、“不斷打補丁”的做法,引導整體向前看,實現跨越式發展,踐行低碳綠色理念,集中應用與展示已經和即將工程化的技術,充分滿足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
(4)污水處理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
污水處理行業百年歷史展現出自身*的發展規律。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的技術、模式、投資和運維等一直處于不斷探討的進程中,由此演化出水務市場發展升級的內在邏輯。政府、企業及科研單位作為討論的主體,也開始跳出“污染物處理”的局限,嘗試將城市運行、經濟發展、文化承載、生活方式等元素納入考量范疇,豐富拓展出了地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概念廠、乃至未來可能出現的碳平衡污水處理廠、智慧污水處理廠等多種新型污水處理廠形式。由后發優勢時代的模仿創新,轉變為適合我國新時期國情的自主創新,有助于生態文明的發展。
污水處理行業的誕生興起和升級轉型,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污水處理行業均基于社會發展需求而發揮了巨大作用。“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水環境質量的優劣,不僅與廣大群眾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更影響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污水處理行業在社會發展過程里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生態文明階段對污水處理行業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是污水處理行業未來的必選方向。
總之,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文明思想,高質量完成“十四五”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在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上下功夫,確保祖國的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