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電磁波檢測技術及其應用在*維穩、重大安全等全球各公共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發展、智能感知天網的不斷完善,但是其防范能力仍然達不到安檢級別,對無法強制安檢的公共區域的未知風險仍然難以做到提前預警。如今,隨著新興電磁技術太赫茲與毫米波不斷突破,現已經開發出具有安全監測能力的“透視眼”,實現了安檢系統數據級集成,使得該類技術深入融合并應用在安檢領域已成為現實。
當前,主流安檢手段是在機場等重要場所由手持安檢儀的安檢人員或設置安檢門、安檢通道進行強制檢測,其局限性在于,它高度依賴于所在位置、檢測設備、安全檢測主客體人員之間的合作。比如醫院、商場等場所,并不適合強制安檢,但是這些場所人員密集,一旦發生暴恐行為后果難以想象。隨著圖像技術的發展,人臉識別安檢門、安檢人臉識別系統等一體化安檢系統逐漸投入使用,大幅提高了安檢速度和精度,實現了安檢系統的功能升級。然而這種嵌入式的集成實際上仍然是安檢系統和人臉識別系統的硬件組合,并未實現數據級的融合應用。所以,如何將新型安檢需求進一步整合,與新興電磁技術太赫茲與毫米波進行深度集成和應用,實現對開闊地區流動人員的安檢和實時預警,結合圖片對比進行身份識別、軌跡描繪和區域控制,也是當下正流行的研究熱點。
1、毫米波和太赫茲技術
傳統的手持安檢儀、安檢門等采用的電磁場、X射線和X射線背散射等技術,因其工作原理必須依賴有人值守式的強制安檢,遠遠無法滿足上述需求。而要實現人體安檢設備的非接觸式乃至隱蔽應用,對安檢設備而言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設備的被動式、非接觸式和快速成像。因此在電磁波家族眾多成員里,能夠被動式探測人體危險物品并成像的只有兩個頻段:太赫茲和毫米波。
毫米波,是指頻率在30GHz~300GHz之間的電磁波。太赫茲波,是指頻率在100GHz~10THz之間的電磁波。這兩段電磁頻譜處于傳統電子學和光子學研究頻段之間的特殊位置,二者存在部分頻段重疊,過去對其研究以及開發利用都相對較少。近年來其特性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安檢領域,比如毫米波較短的波長可以有效減少器件尺寸,在成像方面可以有更高的分辨率。而太赫茲的高分辨力、透視性、安全性和瞬態性,結合被動成像技術可以實現更好的探測效果。而且這兩個頻段都可以實現被動檢測,接收人體對外輻射,對人體安全無害。
2018年,民航局頒布了《民用航空毫米波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鑒定內控標準》及《民用航空毫米波人體成像安全檢查設備違禁物品探測能力測試程序》,正式將毫米波人體成像設備納入中國民航安檢設備清單,中國由此成為全球第三個、亞洲第一個獨立頒布毫米波人體成像技術標準的國家實體。同年,國內多家廠商和科研機構推出了應用級的太赫茲安檢儀,“無輻射、無感知、無觸摸、無停留”的人體安檢新概念正式登場,標志著毫米波和太赫茲這兩大電磁領域最前沿的新興技術已經進入安檢應用階段。可以肯定的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毫米波和太赫茲是打通電磁人體安檢和人像識別安防兩大領域,實現數據級融合應用的*。
2、存在哪些問題
如今,被動式太赫茲/毫米波人體安檢儀產品已經逐漸研發完成并向應用邁進,要實現人體安檢和人臉識別的軟硬件集成和數據融合,其體積、成像、探測距離等核心技術已經實現,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國內被動式太赫茲/毫米波安檢儀普遍處于樣機測試和立項階段,尤其是對于“天網”監控攝像機式的掛桿應用來說,還存在成本高、體積體重較大、成像分辨率、報警準確率距離大數據應用還需進一步提高等問題。在過渡階段可以通過落地式放置、后臺人員遠程值守等方式來實現綜合應用,從長遠來看,仍然需要不斷攻克技術難關,早日實現“天網”圖像式的成熟規模應用。
結語:隨著太赫茲及毫米波安檢技術的不斷發展,今后安檢設備的小型化、無感化和高分辨率、高靈敏度技術將不斷提升,與人臉識別等視頻圖像大數據系統實現數據融合后的跨維智能化應用已經成為現實。積極探索開展電磁技術在安全領域的深化應用研究,開展電磁技術在安全領域甚至通信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將成為必然趨勢。當前,在深度融合“電磁探測+人臉識別”,打造安檢級視頻安防應用方面的技術難關已被攻克。相信隨著新的融合需求的發現和提出,必將加快應用級產品的研發落地和規模應用,建立屬于“太赫茲和毫米波”的新型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