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廣州健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人類疾病診斷>> panbio登革熱NS1 EARLY ELISA檢測試劑盒
產品名稱:panbio登革熱NS1 EARLY ELISA檢測試劑盒(Dengue EARLY ELISA)
用途:用于定性檢測血清中的 NS1 抗原;
品牌:PANBIO;
檢測方法:ELISA;
規格:96T/盒;
保存:2-8度避光保存,保質期是18個月。
1.越南一家的研究中心采用panbio登革熱NS1 EARLY ELISA檢測試劑盒 對 235 份來自不同年齡性別個體的回顧性樣本進行檢測。這些樣本從出現登革熱癥狀的患者中收集,其特征表現為 PCR、病毒培養以及 IgG 和 IgM ELISA 相結合。 樣本包括以下組別:47 份樣本來自病毒學和血清學上無急性或近期感染登革熱的患者,還有 188 份樣本來自實驗室確診的登革熱患者。陽性樣本來自于登革熱病毒(血清型 1、2 和 3)感染導致的原發性(49)和繼發性(139)登革熱感染。結果如下:
靈敏度(登革熱陽性) = 146/188 =77.7% 71.7-83.6%
特異性 = 44/47 =93.6% 82.5-98.7%
總*性 = 190/235 =80.9% 75.8-85.9%
2.泰國的一個參考實驗室招募了 257 位出現登革熱癥狀(癥狀出現的五天之內)的患者進行了一項研究。 對這些樣本進行急性登革熱檢測,結果 75 份為登革熱陽性,182 份為登革熱陰性。 陽性樣本來自于登革熱病毒血清型 1、2、3 和 4 的感染患者。所有樣本均由 Panbio Dengue EARLY ELISA 進行檢測。結果如下:
特異性 = 179/182 =98.4% 95.3-99.7%
總*性 = 236/257 = 91.8% 87.8-94.9%
運算
重要提示:校準系數是針對批次的,詳見規格表。在開始計算之前獲取校準系數值。
1. 計算校準品三份平行試樣的吸光度平均值,乘以校準系數,得出臨界值。
2. 用樣本吸光度除以(第 1 步得出的)臨界值,計算指數值。
或者
3. 用(第 2 步得出的)指數值乘以 10,計算 Panbio 單位。
指數值 = 樣本吸光度/ 臨界值
例如: 樣本 A 吸光度=0.949
樣本 B 吸光度=0.070
校準品的平均吸光度=0.802
校準系數=0.62
臨界值=0.802x0.62=0.497
樣本 A 的指數值 (0.949/0.497) = 1.91
樣本 B 的指數值 (0.070/0.497) = 0.14
Panbio 單位 = 指數值 x 10
樣本 A 的 Panbio 單位 1.91x10 = 19.1
樣本 B 的 Panbio 單位 0.14x10 = 1.4
結果判讀
利用來自澳大利亞、洪都拉斯和泰國的地方性和非地方性人群測定出臨界值。
登革熱感染診斷 : 對患者血清內含有的登革熱 NS1 抗原進行評估。陽性結果(>11 Panbio 單位)提示活動性原發或繼發登革熱感染。 如果需要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的感染,則應使用 Panbio Dengue IgM Capture ELISA (01PE20) 和 Panbio Dengue IgG Capture ELISA (01PE10)。
指數值 Panbio單位 結果
<0.9 <9 陰性
0.9-1.1 9-11 不確定
>1.1 >11 陽性
陰性:檢測不到登革熱 NS1 抗原。結果不排除登革熱病毒感染。 該樣本需進行血清學檢測。 若該樣本為陰性但仍疑似登革熱感染,則應該進行后續的樣本采集和血清學檢測,檢測時間不要超過初次樣本采集后 14 天。
不確定:結果不確定的樣本應該重新檢測。重復檢測后結果仍不明確的樣品應采用其它方法重復檢測或重新收集另一份樣品。
陽性:檢測到存在登革熱 NS1 抗原。應該對后續樣本進行登革熱血清檢測進行確診。
以下是建議報告所獲結果的方式: 的結果如下所示。
不同方法獲得的結果可能無法互換使用。大于臨界值的測定結果量值不代表總的抗原量。結果應該報告為陽性、陰性或不確定,而不是一個數值。
預期值
只有在發病的初期,也就是出現臨床跡象后 1-9 天,可在患者血清中檢測到登革熱 NS1 抗原。一旦產生抗 NS1 IgG 抗體(通常與退燒相對應),血清中將檢測不到 NS1。 Panbio Dengue EARLY ELISA 只是急性活動期感染的一個標記法。在檢測窗口外,必須采用其它血清檢測對登革熱感染進行診斷。原發性登革熱感染的特征是感染發作 3-5 天后出現顯著或不斷上升的 IgM 水平,能夠持續 3-5 個月。 繼發性登革熱病毒感染的特征表現為早在感染發作后第 3 天便可檢測到高 IgG 水平,同時可能伴隨 IgM 水平升高。在早期感染及某些繼發性的感染中,可檢測到的 IgM 抗體水平可能偏低。然而,Panbio DengueEARLY ELISA 有助于檢測早期血清中存在的抗原。在癥狀持續的情況下,建議在獲取*份標本后的 14天內重新對患者進行檢測。
測試的局限性
1. 必須結合患者的臨床體征和癥狀來做臨床診斷。該試劑盒的結果本身并沒有診斷作用,應該與其他臨床數據和患者癥狀聯用。
2. 不可用于篩查普通人群。陽性預測值取決于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只能檢測有臨床癥狀或疑似接觸過相關病毒的患者。
3. 黃病毒屬疾病(即登革熱 1、2、3 和 4、墨累山谷腦炎、日本腦炎、黃熱病病毒和西尼羅河)之間的血清學交叉反應是常見的。在確診之前必須排除這些疾病。
4. 尚未確定目測結果判定的性能特征。
5. 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所有血清必須送到參考實驗室進行登革熱陽性確認和流行病學記錄。
6. Panbio Dengue IgM Capture ELISA (01PE20)和Panbio Dengue IgG Capture ELISA (01PE10)是IgM和 IgG 測定zui方便的方法。它們都采用了相同的捕獲方法,因此使用共同的方法及血清稀釋劑可同時檢測出 IgM 和 IgG。 這兩種方法還可以用來推測性地區分原發性和繼發性的登革熱感染。
注意事項
用于體外診斷
1. 在制備質控品的過程中使用的所有人源性材料已經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1 和 2(HIV 1 和 2)抗體、丙肝(HCV)和乙肝表面抗原的檢測,結果為陰性。但是,任何測試方法都不能*確信,且所有人源性質控品和抗原都應按照潛在傳染性材料處理。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建議將潛在傳染原按照生物安全二級處理。
2. 該測試只能使用血清執行。尚未建立使用全血、血漿或其它標本基質的方法。
3. 不可使用黃疸或脂血癥血清,以及出現溶血或微生物生長的血清。
4. 不可加熱,否則血清將失去活性。
5. 在開始檢測前所有試劑必須平衡至室溫(20-25℃)。檢測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微孔板在達到室溫(20-25℃)之前不可從密封袋中取出。
6. 直接用干凈的吸液頭從試劑瓶中吸出試劑。轉移試劑可能導致污染。
7. 未使用的微孔應該立即重新密封并儲存于干燥環境中。否則將產生錯誤結果。
8. 底物系統:
(a) 由于 TMB 易受金屬離子的污染,所以底物系統不能與金屬表面接觸。
(b) 避免長時間陽光直射。
(c) 有些清潔劑可干擾 TMB 的性能。
(d) TMB 可能呈現淡藍色,這不影響底物的活性或測定結果。
9. 某些試劑盒組成包含*,*可能與鉛或銅管反應形成極易爆炸的金屬疊氮化合物。通過管道裝置處理這些試劑時,請用大量清水沖洗以避免疊氮化物在排水管內累積。
10. *還抑制酶標物的活性。在添加酶標物時必須使用干凈的吸液頭,避免攜帶其它試劑的*。
根據適用的歐洲共同體(EC)指令,產品組成的危害信息如下:
清洗緩沖液 20 倍濃縮液 刺激性 R36/38, R43
TMB 顯色液 刺激性 R36/37/38
終止液 刺激性 R36/38
樣本稀釋劑 3 刺激性 R36/38, R43
Dengue EARLY ELISA 抗 NS1 HRP 酶標物 刺激性 R36/38, R43
Dengue EARLY ELISA 陽性質控品 刺激性 R36/38, R43
Dengue EARLY ELISA 校準品 刺激性 R36/38, R43
Dengue EARLY ELISA 陰性質控品 有害 R22, R32, R43
Dengue EARLY ELISA 抗 NS1 包被微孔板 沒有危害
檢測程序
注: 確保所有試劑在開始測定前平衡至室溫(20-25 ℃ )。 在所給時間和溫度范圍以外進行測試可能產生
無效的結果。不在預定時間和溫度范圍內的測試必須進行重復。
質控品和樣本預稀釋
1. 從鋁箔袋中取出所需數量的微孔板并插入測試條槽。陽性質控品(P)、陰性質控品(N)和校準品(CAL)各需 5 個微孔,一式三份。 確保剩下未使用的微孔密封于含干燥劑的鋁箔袋內。
2. 使用適當的試管或微滴定板稀釋陽性質控品、陰性質控品、校準品和患者樣本。
添加 75μL 樣本稀釋劑到 75μL 樣本中。混合均勻。
樣本的zui終稀釋 度是 是 1:2.
請勿旋轉質控品。 質控品包含甘油。 確保稀釋后的質控品適當混合均勻。通過倒置或輕輕地用吸管攪拌充分混勻,旋轉不起作用。
ELISA 程序
1. 吸取 100μL 稀釋的測試樣本和質控品添加至對應的微孔中。
2. 蓋住測定板并在 37℃ ± 1℃孵育 1 小時。
3. 用稀釋后的清洗緩沖液洗 6 次(參考清洗程序)。
4. 吸取 100 μL HRP 標記抗 NS1 單克隆抗體添加到每個微孔中。
5. 蓋住測定板并在 37℃ ± 1℃孵育 1 小時。
6. 用稀釋后的清洗緩沖液洗 6 次(參考清洗程序)。
7. 吸取 100μLTMB 添加到每個孔中。
8. 在室溫(20-25℃)下孵育 10 分鐘,從*次添加開始計時。藍色將會顯現。
9. 按照相同順序吸取 100μL 終止液添加到每個孔中,計時同 TMB 添加步驟。混合均勻。藍色將變成黃色。
10. 在 30 分鐘內讀取每個孔在 450nm 波長的吸光度,參考濾波器為 600-650nm。
注: 如果使用雙波長分光光度計,將參考濾波器設定在 600-650nm 之間。在沒有參考濾波器的情況下讀取 450nm 的微孔結果可能由于背景原因導致吸光度偏高。
清洗程序
為了清除未復合的樣本或成分,有效清洗是 ELISA 程序的關鍵步驟。
A. 自動洗板機
(1) *抽凈所有微孔。
(2) 在清洗循環期間將每個孔裝滿至邊緣(350μL)。
(3) 完成 6 次清洗后,將測定板倒立于吸水紙巾上用力敲打,確保清除所有清洗緩沖液。
(4) 為了確保有效清洗,必須維持自動洗板機良好的保養。必須始終遵守廠商的清潔說明。
B. 手動清洗
(1) 將測定板的內含物丟棄到適當的廢物容器。
(2) 用適當的擠壓瓶將微孔填滿清洗緩沖液。避免清洗緩沖液起泡,否則會降低清洗效率。立即丟棄微孔里的清洗緩沖液。
(3) 再將微孔填滿清洗緩沖液,并立即丟棄。
(4) 重復步驟(3)4 次,共用清洗緩沖液清洗六(6)次。
(5) zui后一次清洗完成后,丟棄微孔的內含物并將測定板置于吸水紙巾上敲打,以確保清除所有清洗緩沖液。
質量控制
每個試劑盒包含校準品,陽性質控品和陰性質控品。這些組成的可接受值參見附帶的規格表。陰性質控品和陽性質控品用于監測重大的試劑失敗。陽性質控品不能確保測定臨界值的精密度。如果質控品或校準品的任一吸光度讀數不符合規定,則測試無效且必須重新測試。如果測試無效,則不能報告患者結果。
必須按照地方、州和/或聯邦法規或認證要求以及實驗室標準 QC 程序執行質控(QC)要求。有關適當的 QC 操作規程指南,建議用戶參考 CLSI C24-A 和 42 CFR 493.1256。
二維碼掃一掃
參考文獻
1. Mairuhu ATA, Wagenaar J, Brandjes DPM and van Gorp ECM. (2004). Dengue: an arthropod-borne disease of global importance.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3:425-433.
2. Kuhn RJ, Zhang W, Rossmann MG, ΜLetneve SV, Corver J, Lenches E, Jones CT, Muhkopadhyay S,Chipman PR, Strauss EG, Baker TS and Strauss JH. (2002). Structure of dengue virus: imμLications for flavivirus organization, maturation, and fusion. Cell 108:717-725.
3. Innis BL, Nisalak A, Nimmannitya S, Kusalerdchariya S, Chongswasdi V, Suntayakorn S, Puttisri P and Hoke CH. (1989). An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o characterize dengue infections where dengue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co-circulate. Am J Trop Med Hyg. 40:418-427.
4. Ong A, Sandar M, Chen Ml and Yee Sin L. (2007). Fatal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in adults during a dengue epidemic in Singapore. Int J Infect Dis. 11(3):263-267.
5. Librarty DH, Young PR, Pickering D, Endy TP, Kalayanarooj S, Green S, Vaugh DW, Nisalak A, Ennis FA and Rothman AL. (2002). High circulating levels of the dengue 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1 EARLY in dengue illness correlat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J Infect Dis.186:1165-1168.
6. Alcon S, Talarmin A, Debruyne M, Falconar A, Deubel V,and Flammand M (2002).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specific to dengue virus type 1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1 reveals circulation of the antigen in the blood during the acute phase of disease in patients experiencing primary or secondary infections. J Clin Microbid. 40:376-381.
7. Young PR, Hilditch PA, Bletchly C and Halloran W. (2000). An antigen captur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veals high levels of the dengue virus protein NS1 in the sera of infected patients. J Clin Microbiol. 38:1053-1057.
8. Lindegren G, Vene S, Lundkvist A and Falk Kl. (2005). Optimized diagnosis of acute dengue fever in Swedish travelers by a combination of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nd Immunoglobulin M detection. JClin Microbiol. 43:2850-2855.
9. Shu P and Huang J. (2004). Current advances in dengue diagnosis. Clin Diagn Lab Immunol.11:642-650
10. Hawkes RA, Boughton CR, Nairn HM, Wild J and Chapman B. (1985). Arbovirus infections of humansin New South Wales. Seroepidemiology of the flavivirus group of togaviruses. MedJAust.143:555-561.
11.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1997). 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and control, p34-36. 2nd edition.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Office of Publications Geneva,Switzerland.
12.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and Preventio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1999). p. 8-16. In (ed.) Richmond JY, McKinney RW,Guidelines: Biosafety in Micro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Laboratories. 4th Edition. U.S. Government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C.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