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國商務部通過了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終裁。可以想象,11月23日美國貿易委員會的裁定恐怕也難改這一局面,明年歐盟的反補貼調查也未必樂觀。這是否意味著過去99%產品出口歐美的中國光伏產業的化之路走入絕境?筆者對此有這樣一些思考: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從經濟一體化格局下的分工看,加工產業是過去中國參與分工的重要內容,這一地位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仍難以被替代。同樣,仍屬于加工業的中國光伏產業的地位短期內也仍難以被替代;從中國光伏產業規模化發展以來一直是競爭力的化企業角度看,只要光伏產業存在,一個從資本融通、人才構成到等多方面,渾身上下都帶著市場基因的產業群,不是一天就可被替代的。
晶澳CEO方鵬講的一個故事很有說服力:“日本一個首相能源委員會成員又是大的私募基金負責人說,手機剛發展時,日本,認為行業足夠好,不要市場,制定了不同于的手機標準。而韓國瞄準市場,采用美國、中國市場的標準化經營。十年下來,日本的手機工業基本全面退出,韓國卻贏得了半壁江山。今天的光伏也是這樣,實際上能源市場是非常性的。”即使在不利的局面下,中國光伏產業通過努力仍應具有一定競爭能力。
從眾多資料可以看到,當前在組件生產階段,中國光伏企業的競爭力高于歐美同類企業10-20%。如果美國“雙反”成立,其稅率應為14.7%(反補貼)+18.32%(反傾銷),共計增加33%多的稅收成本,對于中國光伏產業的打擊是重大的。但從以往的經驗看,中國企業會通過各種努力,爭取獲得這百分之十幾的生存之道。一個具體事例可以佐證:一年前一家筆者熟悉的日本上市公司欲將其光伏加工產業移至中國,雖然今日日本已是光伏發電補貼zui高的國家,理論上加工部分留在日本已經成立,可這家企業至今不改初衷。相信中國人的精明和勤奮會讓中國光伏產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中取得新的競爭能力。